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生态恢复的定义 | 第11页 |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自然演替理论 | 第11-12页 |
·干扰理论 | 第12-14页 |
·森林培育理论 | 第14页 |
·生物多样性原理 | 第14-15页 |
·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树种适应性研究 | 第15页 |
·树种的抗旱性研究 | 第15-16页 |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配套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研究 | 第17页 |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研究地概况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徐州石灰岩山地现有主要林分的结构组成 | 第21-37页 |
·引言 | 第21页 |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林分间土壤主要特性分析 | 第23-27页 |
·植物组成和结构分析 | 第27-31页 |
·林分各层植被重要值 | 第31-33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徐州石灰岩区域主要林分类型木本植物生态位研究 | 第37-43页 |
·引言 | 第3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 第37页 |
·生态位重叠的测定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乔灌层主要树种重要值分析 | 第38-39页 |
·乔灌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39-41页 |
·乔灌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徐州石灰岩山地主要树种的抗旱生理研究 | 第43-55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43-44页 |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44页 |
·抗旱力综合评价——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 | 第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53页 |
·对叶绿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对丙二醛的影响 | 第47-48页 |
·对脯氨酸的影响 | 第48-49页 |
·对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幼苗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徐州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研究 | 第55-67页 |
·引言 | 第5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55页 |
·立地分类依据和方法 | 第55-56页 |
·主要立地因子分析 | 第56页 |
·立地类型的划分 | 第56-58页 |
·主要立地类型的分布和治理方向 | 第58-59页 |
·缓坡、斜坡和陡坡岩漠立地类型 | 第58页 |
·缓坡连续和缓坡零星中层土立地类型 | 第58页 |
·斜坡半连续中层土立地类型和斜坡零星土立地类型组 | 第58-59页 |
·陡坡半连续极薄土和陡坡零星中层土立地类型 | 第59页 |
·试验林造林模式设计 | 第59-62页 |
·整地方式 | 第59-60页 |
·树种选择与森林群落配置原则 | 第60页 |
·造林树种选择 | 第60页 |
·苗木规格与造林密度 | 第60-61页 |
·混交比例与方式 | 第61页 |
·技术保障措施 | 第61-62页 |
·造林施工及效果调查 | 第62页 |
·造林施工时间 | 第62页 |
·调查方法 | 第62页 |
·造林效果分析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人工促进恢复对石灰岩山地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 第67-74页 |
·引言 | 第67页 |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67-6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7-6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8-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不同林分组成和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丰富度分析 | 第70页 |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70-72页 |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共有种及林分相似系数比较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74-7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4-77页 |
·徐州石灰岩山地主要林分类型组成及林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分析 | 第74-75页 |
·徐州石灰岩山地立地条件及树种选择研究 | 第75-76页 |
·徐州石灰岩山地造林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创新点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件一:林分结构组成 | 第85-89页 |
附件二:徐州市石质山地调查表 | 第89-93页 |
附件三:论文中出现的植物名录 | 第93-9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 第95-96页 |
详细摘要 | 第96-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