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县域多维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以甘肃省贫困县为例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8-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20-21页
        1.1.3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1.4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8页
        1.2.1 研究内容第23-27页
        1.2.2 关键技术第27-28页
    1.3 甘肃省概况第28-36页
        1.3.1 甘肃省经济贫困程度与空间分布第28-30页
        1.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30-34页
        1.3.3 生态环境概况第34-36页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36-40页
        1.4.1 数据来源第36页
        1.4.2 研究方法第36-40页
第二章 贫困理论的相关研究进展第40-68页
    2.1 贫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第40-49页
        2.1.1 贫困理论的发展过程第40-41页
        2.1.2 贫困的概念第41-44页
        2.1.3 贫困的内涵第44-45页
        2.1.4 贫困的类型第45-48页
        2.1.5 贫困的外延第48-49页
    2.2 多维贫困的测度与评价第49-58页
        2.2.1 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9-52页
        2.2.2 贫困测度的方法及实证研究第52-58页
    2.3 区域贫困的研究综述第58-60页
        2.3.1 区域贫困状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第58-59页
        2.3.2 区域贫困的类型划分第59-60页
    2.4 扶贫政策与策略的研究综述第60-65页
    2.5 研究评述第65-66页
    2.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三章 县域多维贫困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构建第68-79页
    3.1 多维贫困理论体系的相关理论基础第68-72页
        3.1.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第68页
        3.1.2 恶性循环理论第68-69页
        3.1.3 空间贫困理论第69页
        3.1.4 资源贫困论第69-70页
        3.1.5 人力资本论第70-71页
        3.1.6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71页
        3.1.7 精准扶贫理论第71-72页
    3.2 多维贫困的概念与测度方法第72-74页
        3.2.1 “多维贫困”的概念第72-73页
        3.2.2 “多维贫困”的测度方法第73-74页
    3.3 县域多维贫困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构建第74-78页
        3.3.1 县域多维贫困的概念和内涵第74-75页
        3.3.2 县域多维贫困理论的研究框架第75-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甘肃省县域多维贫困测度第79-106页
    4.1 县域经济贫困测度第79-84页
        4.1.1 经济贫困及其评价指标第79页
        4.1.2 经济贫困测度方法第79-81页
        4.1.3 经济贫困测度的结果分析第81-84页
    4.2 县域社会贫困测度第84-93页
        4.2.1 社会贫困及其评价指标第84-87页
        4.2.2 社会贫困测度方法第87-88页
        4.2.3 社会贫困测度结果分析第88-93页
    4.3 县域生态贫困测度第93-104页
        4.3.1 生态贫困及其评价指标第93-95页
        4.3.2 生态贫困测度方法第95-100页
        4.3.3 生态贫困测度结果分析第100-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五章 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第106-114页
    5.1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涵义及作用机理第106-108页
        5.1.1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涵义第106页
        5.1.2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第106-108页
    5.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08-110页
        5.2.1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设计第108页
        5.2.2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方法第108-110页
    5.3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协调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第110-113页
        5.3.1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分布第110-112页
        5.3.2 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贫困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第112-113页
    5.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基于三维空间的贫困类型划分及减贫对策建议第114-128页
    6.1 基于三维空间的贫困类型划分的思路与方法第114-115页
        6.1.1 基于三维空间的贫困类型划分的思路第114-115页
        6.1.2 基于三维空间的贫困类型划分的方法第115页
    6.2 县域多维贫困的类型划分第115-119页
        6.2.1 县域多维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总体特征分析第115-118页
        6.2.2 基于类型划分的贫困县多维贫困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性分析第118-119页
    6.3 差别化减贫对策的提出第119-126页
        6.3.1 “经济”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19-120页
        6.3.2 “社会”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20-121页
        6.3.3 “生态”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21页
        6.3.4 “经济-社会”双维度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21-122页
        6.3.5 “经济-生态”双维度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22-123页
        6.3.6 “社会-生态”双维度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23-125页
        6.3.7 “经济-社会-生态”综合贫困型县区的减贫对策建议第125-126页
    6.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8-132页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第128-130页
    7.2 创新点第130页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寒草甸金露梅正相互作用对冠层下植物群落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下一篇:畜牧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以蒙古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