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一)移动直播从起点到热点——移动直播发展轨迹梳理 | 第9-11页 |
(二)移动直播从热点到盲点——移动直播未来路径探索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移动直播相关概念及理论梳理 | 第19-29页 |
一、移动直播平台的概念 | 第19-22页 |
(一)网络直播 | 第19-20页 |
(二)网络主播 | 第20页 |
(三)移动直播 | 第20-21页 |
(四)移动直播平台 | 第21页 |
(五)移动直播内容生产模式 | 第21-22页 |
二、移动直播平台的传播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一)即时性 | 第22-23页 |
(二)互动性 | 第23页 |
(三)商业性 | 第23-24页 |
(四)移动性 | 第24页 |
三、移动直播平台的发展类型 | 第24-26页 |
(一)秀场直播 | 第24-25页 |
(二)游戏直播 | 第25页 |
(三)泛娱乐直播 | 第25-26页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拉斯韦尔“5W”模式 | 第26页 |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移动直播平台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一、直播平台的发展要素 | 第29-32页 |
(一)从技术角度讲 | 第29-30页 |
(二)从用户角度分析 | 第30-31页 |
(三)网络经济层面 | 第31-32页 |
二、直播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一)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 | 第32-33页 |
(二)主流媒体强势加入,内容多元化趋势明显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移动直播平台发展策略的行动研究实验设计 | 第35-39页 |
一、实验假设 | 第35页 |
二、样本选择 | 第35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四、数据的收集 | 第36页 |
(一)直播观察 | 第36页 |
(二)访谈 | 第36页 |
五、实验流程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秀场直播行动研究 | 第39-45页 |
一、制定计划 | 第39页 |
二、实施计划 | 第39-40页 |
三、观察与分析 | 第40-43页 |
(一)从传播者角度来讲 | 第41-42页 |
(二)从直播内容上讲 | 第42页 |
(三)从受众角度讲 | 第42-43页 |
(四)从传播效果角度看 | 第43页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直播+教育”行动研究 | 第45-51页 |
一、制定计划 | 第45页 |
二、实施计划 | 第45-47页 |
三、观察与分析 | 第47-49页 |
(一)从传播者角度来讲 | 第47页 |
(二)从直播内容角度来讲 | 第47-48页 |
(三)从受众角度来讲 | 第48-49页 |
(四)从受众角度来讲 | 第49页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多元模块化直播行动研究 | 第51-55页 |
一、制定计划 | 第51页 |
二、实施计划 | 第51-52页 |
三、观察与访谈分析 | 第52-54页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移动直播的发展策略 | 第55-63页 |
一、传播者角度 | 第55-56页 |
(一)设定主播申请门槛 | 第55页 |
(二)从UGC向PGC转化 | 第55-56页 |
二、传播内容角度 | 第56-57页 |
(一)跨界合作,强化“直播+”理念 | 第56-57页 |
(二)坚持“直播+”提升传播内容 | 第57页 |
三、传播渠道角度 | 第57-59页 |
(一)联合社会媒体,强化社交属性 | 第57-58页 |
(二)发展线上线下,打通虚拟现实 | 第58-59页 |
(三)直播平台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 第59页 |
四、受众角度 | 第59-60页 |
(一)创新技术增强用户体验 | 第59-60页 |
五、传播效果角度 | 第60-63页 |
(一)利用明星效应,打造直播品牌 | 第60-61页 |
(二)结合传播热点,扩大平台影响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