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智能电网恶意数据攻击深度学习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智能电网安全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恶意数据攻击生成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恶意数据攻击检测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4 论文组织架构第19-21页
第2章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盲恶意数据注入攻击第21-34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恶意数据攻击原理第21-23页
        2.2.1 电力系统模型第21页
        2.2.2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第21-22页
        2.2.3 传统恶意数据攻击模型第22-23页
    2.3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盲恶意数据注入攻击第23-26页
        2.3.1 核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第23-25页
        2.3.2 电力系统近似矩阵生成过程第25页
        2.3.3 攻击向量的生成过程第25-26页
    2.4 攻击的性能分析第26-33页
        2.4.1 信噪比对攻击的影响第27-28页
        2.4.2 恶意数据注入攻击效果评估第28-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恶意数据攻击样本降维方法第34-45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基于线性方法的降维方法第34-36页
        3.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降维第34-35页
        3.2.2 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降维第35-36页
    3.3 基于非线性方法的降维方法第36-38页
        3.3.1 基于多维尺度变换的降维第36-37页
        3.3.2 基于局部线性嵌入的降维第37-38页
    3.4 基于可逆自动编码器的降维方法第38-41页
        3.4.1 传统自动编码器第38-39页
        3.4.2 基于可逆函数的自动编码器第39-41页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1-44页
        3.5.1 可逆自动编码器性能分析第41-42页
        3.5.2 不同方法降维结果分析第42-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基于LSTM-RNN的恶意数据攻击检测模型第45-62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循环神经网络基本模型第45-48页
        4.2.1 模型的定义和网络结构第45-46页
        4.2.2 模型的训练第46-48页
    4.3 长短时记忆模型第48-52页
        4.3.1 模型的定义和网络结构第48-49页
        4.3.2 模型的训练第49-52页
    4.4 基于LSTM-RNN的恶意数据检测模型第52-57页
        4.4.1 攻击数据集分析第52-55页
        4.4.2 评价指标第55页
        4.4.3 检测模型整体框架第55-57页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7-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遥感大数据的存储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的防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