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1.1 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反思 | 第12-13页 |
1.1.2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缺失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 第13-19页 |
1.2.1 历史城区 | 第13-14页 |
1.2.2 历史空间格局 | 第14页 |
1.2.3 日常生活 | 第14-17页 |
1.2.4 日常生活空间 | 第17-19页 |
1.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1.3.1 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2 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 | 第20-23页 |
1.3.3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1.5.2 空间分析法 | 第25-26页 |
1.5.3 个案研究法 | 第26-2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 历史城区的日常生活空间格局 | 第28-44页 |
2.1 空间格局的双重性 | 第28-32页 |
2.1.1 权利制度格局——城市空间秩序 | 第30-31页 |
2.1.2 日常生活格局——城市空间场所 | 第31页 |
2.1.3 二元格局的辩证关系 | 第31-32页 |
2.2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概念 | 第32-34页 |
2.2.1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内涵 | 第32页 |
2.2.2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特征 | 第32-34页 |
2.3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形式 | 第34-42页 |
2.3.1 域群格局 | 第34-36页 |
2.3.2 网络格局 | 第36-40页 |
2.3.3 节点格局 | 第40-42页 |
2.4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演变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宁波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格局测度分析 | 第44-56页 |
3.1 研究对象及时空界定 | 第44-48页 |
3.1.1 宁波古城简介 | 第44-45页 |
3.1.2 宁波古城历史沿革 | 第45-47页 |
3.1.3 历史城区范围界定 | 第47-48页 |
3.1.4 研究时间界定 | 第48页 |
3.2 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 | 第48-52页 |
3.2.1 基于空间句法方法的模型构建 | 第48-50页 |
3.2.2 基于ArcGIS的历史地图空间解译 | 第50-52页 |
3.3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测度方法 | 第52-55页 |
3.3.1 日常域群格局测度——空间句法平均深度分析 | 第52-53页 |
3.3.2 日常网络格局测度——空间句法的整合度分析 | 第53-54页 |
3.3.3 日常节点格局分析——ArcGIS核密度分析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宁波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历史分析 | 第56-86页 |
4.1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识别 | 第56-76页 |
4.1.1 域群格局识别 | 第56-62页 |
4.1.2 网络格局识别 | 第62-73页 |
4.1.3 节点格局识别 | 第73-76页 |
4.2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成因 | 第76-84页 |
4.2.1 水乡基质——日常生活的底色塑造 | 第77-78页 |
4.2.2 东南港埠——日常格局的发展动力 | 第78-81页 |
4.2.3 江南水运——流通格局的边缘效应 | 第81-83页 |
4.2.4 家族本位——日常社会单元的构成 | 第83-84页 |
4.3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表征 | 第84-85页 |
4.3.1 西市东居的热度域群 | 第84页 |
4.3.2 水陆并置的双构网络 | 第84-85页 |
4.3.3 空间互补的日常节点 | 第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宁波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现代变迁 | 第86-105页 |
5.1 空间格局类型转译 | 第86-96页 |
5.1.1 域群格局的转译 | 第87-90页 |
5.1.2 网络格局的转译 | 第90-95页 |
5.1.3 节点格局的转译 | 第95-96页 |
5.2 空间格局变迁机制 | 第96-102页 |
5.2.1 道路拓宽——封闭网络到开放网络 | 第96-98页 |
5.2.2 旧城改造——日常生活单元拼贴 | 第98-100页 |
5.2.3 环境变迁——日常生活场所消失 | 第100-101页 |
5.2.4 社会转型——日常交往节点弱化 | 第101-102页 |
5.3 空间格局变迁比较 | 第102-103页 |
5.3.1 日常功能的热度延续 | 第102-103页 |
5.3.2 日常网络的结构惯性 | 第103页 |
5.3.3 日常节点的空间依附 | 第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6 宁波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整合重构 | 第105-113页 |
6.1 日常生活空间格局的现代耦合分析 | 第105-108页 |
6.2 日常生活空间的重构方法 | 第108-111页 |
6.2.1 面状扩散:灰色地带链接 | 第108-109页 |
6.2.2 线性串联:流线组织整合 | 第109-110页 |
6.2.3 点状布局:公共节点置入 | 第110-11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3-11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附录 A | 第120-122页 |
附录 B | 第122-124页 |
附录 C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