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大震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土层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9-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典型大震远震区建筑震害特征分析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1985年墨西哥地震墨西哥城建筑震害 | 第22-26页 |
2.2.1 震害特征 | 第22-23页 |
2.2.2 震害原因 | 第23-25页 |
2.2.3 启示 | 第25-26页 |
2.3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台北县建筑震害 | 第26-29页 |
2.3.1 震害特征 | 第26-27页 |
2.3.2 震害原因 | 第27-29页 |
2.3.3 启示 | 第29页 |
2.4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西安市建筑震害 | 第29-33页 |
2.4.1 震害特征 | 第29-32页 |
2.4.2 震害原因 | 第32页 |
2.4.3 启示 | 第32-33页 |
2.5 典型大震远震区建筑震害特征对比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汶川地震黄土地区远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 第36-5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地震动记录选取与处理 | 第36-41页 |
3.2.1 地震动记录选取 | 第36-40页 |
3.2.2 地震动记录的误差校正 | 第40页 |
3.2.3 地震动记录分组原则 | 第40-41页 |
3.3 地震动峰值特征 | 第41-44页 |
3.3.1 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 | 第41-43页 |
3.3.2 速度与加速度峰值比 | 第43-44页 |
3.4 反应谱特征分析 | 第44-51页 |
3.4.1 近、远场基岩场地反应谱的比较 | 第45页 |
3.4.2 场地条件对反应谱谱值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3 与规范设计反应谱的比较 | 第47-51页 |
3.5 持续时间 | 第51-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第56-72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流动台阵地形影响分析 | 第57-63页 |
4.2.1 地形台阵及强震记录 | 第57-58页 |
4.2.2 观测记录处理方法 | 第58-59页 |
4.2.3 地震动幅值特征 | 第59-61页 |
4.2.4 地震动频谱特征 | 第61-63页 |
4.3 斜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63-69页 |
4.3.1 分析模型 | 第64-67页 |
4.3.2 动力响应计算结果 | 第67-69页 |
4.4 计算结果讨论与验证 | 第69-71页 |
4.4.1 峰值计算结果讨论与验证 | 第69-70页 |
4.4.2 频谱计算结果讨论与验证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黄土塬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第72-106页 |
5.1 引言 | 第72-74页 |
5.2 黄土塬场地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 | 第74-94页 |
5.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74-75页 |
5.2.2 试验装置 | 第75页 |
5.2.3 试验模型设计 | 第75-78页 |
5.2.4 测点布置 | 第78-79页 |
5.2.5 试验工况设计 | 第79-81页 |
5.2.6 水平向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81-88页 |
5.2.7 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88-93页 |
5.2.8 水平向与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特征对比 | 第93-94页 |
5.3 数值计算分析 | 第94-104页 |
5.3.1 计算模型 | 第94-95页 |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5-104页 |
5.4 结果对比与验证 | 第104-105页 |
5.4.1 数值计算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比与验证 | 第104-105页 |
5.4.2 数值计算结果与地震现场调查数据的对比与验证 | 第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地下水上升与地表水下渗对黄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 | 第106-124页 |
6.1 引言 | 第106-107页 |
6.2 地下水上升对黄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 | 第107-118页 |
6.2.1 计算剖面的选取与构造 | 第107-108页 |
6.2.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108-110页 |
6.2.3 基岩输入地震动 | 第110-112页 |
6.2.4 地表加速度峰值计算结果 | 第112页 |
6.2.5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果 | 第112-118页 |
6.3 地表水下渗对黄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 | 第118-122页 |
6.3.1 计算剖面的选取与构造 | 第118-119页 |
6.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119页 |
6.3.3 地表加速度峰值计算结果 | 第119-120页 |
6.3.4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果 | 第120-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完成工作与主要成果 | 第124-12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6-13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