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概述 | 第16-21页 |
2.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及特点 | 第16-17页 |
2.1.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主要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 | 第17-18页 |
2.2.1 ZFN(锌指核酸酶技术) | 第17页 |
2.2.2 TALE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 | 第17-18页 |
2.2.3 CRISPR/Csa9(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技术) | 第18页 |
2.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 第18-20页 |
2.3.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医用目的 | 第18-19页 |
2.3.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非医用目的 | 第19-20页 |
2.4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的积极意义 | 第20-21页 |
2.4.1 人类发展——维护未来人的权益 | 第20页 |
2.4.2 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 | 第20-21页 |
第3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 | 第21-30页 |
3.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安全风险 | 第21-22页 |
3.1.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脱靶”和“镶嵌”的不可更改风险 | 第21页 |
3.1.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引发医源性疾病 | 第21-22页 |
3.1.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破坏人类基因库 | 第22页 |
3.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的人类尊严问题 | 第22-25页 |
3.2.1 质疑被试验对象是否为人 | 第22-23页 |
3.2.2 委托主体是否有决定权 | 第23-24页 |
3.2.3 定制婴儿破坏人类基因多样化 | 第24-25页 |
3.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威胁社会公平原则 | 第25-28页 |
3.3.1 医疗公平 | 第25-26页 |
3.3.2 教育公平 | 第26页 |
3.3.3 就业公平 | 第26页 |
3.3.4 人类种族的重新定义 | 第26-27页 |
3.3.5 基因歧视 | 第27-28页 |
3.4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商业运用挑战社会伦理道德 | 第28-29页 |
3.4.1 加大社会管理难度 | 第28-29页 |
3.4.2 侵蚀科研伦理底线 | 第29页 |
3.5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成为基因战争武器 | 第29-30页 |
第4章 破解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 | 第30-34页 |
4.1 系统的制定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法律法规 | 第30页 |
4.2 政府监管部门密切监督研究过程 | 第30-31页 |
4.3 专业科学研究机构评估安全风险 | 第31页 |
4.4 坚持开展科研人员医学伦理教育 | 第31-32页 |
4.5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维护社会公平 | 第32页 |
4.6 接受公众与媒体舆论监督 | 第32-34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