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高强钢筋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600MPa钢筋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配置600MPa非预应力钢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与制作 | 第26-40页 |
2.1 试验梁的设计 | 第26-30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2.2.1 预应力钢绞线 | 第30页 |
2.2.2 非预应力钢筋 | 第30-31页 |
2.2.3 混凝土 | 第31-32页 |
2.3 试验梁的施工制作 | 第32-35页 |
2.3.1 试验梁制作要点 | 第32-34页 |
2.3.2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锚固 | 第34-35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4.1 试验装置 | 第35-36页 |
2.4.2 加载方案 | 第36-37页 |
2.5 量测内容及量测方法 | 第37-40页 |
第三章 静力荷载作用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研究 | 第40-64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试验现象及受力变形特征 | 第40-45页 |
3.2.1 试验现象 | 第40-42页 |
3.2.2 受力变形特征 | 第42-45页 |
3.3 非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45-53页 |
3.3.1 非预应力钢筋应变分析 | 第45-49页 |
3.3.2 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49-53页 |
3.4 裂缝开展及发展规律分析 | 第53-56页 |
3.5 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分析 | 第56-58页 |
3.6 预应力损失计算分析 | 第58-63页 |
3.6.1 预应力损失 | 第58-62页 |
3.6.2 有效预拉应力 | 第62-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静力荷载作用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 第64-96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分析 | 第64-67页 |
4.2.1 开裂荷载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2.2 开裂荷载计算分析 | 第65-67页 |
4.3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分析 | 第67-78页 |
4.3.1 裂缝间距 | 第68-70页 |
4.3.2 裂缝宽度 | 第70-77页 |
4.3.2.1 正常使用极限荷载 | 第70-72页 |
4.3.2.2 最大裂缝宽度 | 第72-76页 |
4.3.2.3 裂缝宽度限值 | 第76-77页 |
4.3.3 关于裂缝控制的建议 | 第77-78页 |
4.4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变形分析 | 第78-90页 |
4.4.1 反拱计算 | 第78-79页 |
4.4.2 跨中挠度计算分析 | 第79-87页 |
4.4.2.1 短期跨中挠度计算方法 | 第79-81页 |
4.4.2.2 短期跨中挠度计算分析 | 第81-86页 |
4.4.2.3 长期跨中挠度计算分析 | 第86-87页 |
4.4.3 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90页 |
4.5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分析 | 第90-94页 |
4.5.1 延性的评价指标 | 第90-92页 |
4.5.2 延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4页 |
4.5.2.1 设计变量对延性的影响 | 第92页 |
4.5.2.2 综合配筋指标对延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4.5.2.3 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延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及受弯承载力研究 | 第96-124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国内外极限应力计算方法 | 第96-100页 |
5.2.1 国外计算公式 | 第97-98页 |
5.2.2 国内计算公式 | 第98-100页 |
5.3 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分析 | 第100-111页 |
5.3.1 国内外计算公式对比分析 | 第100-103页 |
5.3.2 本文公式计算分析 | 第103-108页 |
5.3.2.1 提出本文公式 | 第103-105页 |
5.3.2.2 讨论本文公式的适用性 | 第105-108页 |
5.3.3 应力增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8-111页 |
5.4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111-121页 |
5.4.1 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11-114页 |
5.4.1.1 计算方法 | 第111-113页 |
5.4.1.2 计算分析 | 第113-114页 |
5.4.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14-116页 |
5.4.2.1 计算方法 | 第114页 |
5.4.2.2 计算分析 | 第114-116页 |
5.4.3 基于混合配筋指数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116-119页 |
5.4.3.1 计算方法 | 第116-118页 |
5.4.3.2 计算分析 | 第118-119页 |
5.4.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9-121页 |
5.4.4.1 设计变量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5.4.4.2 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 第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124-150页 |
6.1 引言 | 第124-125页 |
6.2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研究概述 | 第125-128页 |
6.2.1 国外研究 | 第125-126页 |
6.2.2 国内研究 | 第126-128页 |
6.3 疲劳试验设计 | 第128-131页 |
6.3.1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 第128-129页 |
6.3.2 试验方法 | 第129-131页 |
6.3.2.1 加载系统 | 第129页 |
6.3.2.2 数据量测及采集 | 第129-130页 |
6.3.2.3 加载方案 | 第130-131页 |
6.4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131-142页 |
6.4.1 试验现象 | 第131-134页 |
6.4.2 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134-137页 |
6.4.2.1 受压区混凝土应变 | 第134-135页 |
6.4.2.2 受拉区混凝土应变 | 第135-136页 |
6.4.2.3 跨中截面混凝土应变 | 第136-137页 |
6.4.3 600MPa钢筋应变分析 | 第137-138页 |
6.4.4 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分析 | 第138-139页 |
6.4.5 挠度分析 | 第139-141页 |
6.4.6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 | 第141-142页 |
6.5 疲劳强度分析 | 第142-148页 |
6.5.1 混凝土疲劳强度分析 | 第142-146页 |
6.5.1.1 混凝土疲劳应力幅分析 | 第142-144页 |
6.5.1.2 混凝土疲劳强度验算 | 第144-146页 |
6.5.2 600MPa钢筋疲劳强度分析 | 第146-148页 |
6.5.2.1 600MPa钢筋疲劳应力幅分析 | 第146页 |
6.5.2.2 600MPa钢筋疲劳强度验算及应力幅限值建议 | 第146-148页 |
6.5.2.3 600MPa钢筋疲劳寿命 | 第14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7.1 结论 | 第150-152页 |
7.2 展望 | 第152-154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