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2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项目支撑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旋回地层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工作量 | 第16-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4页 |
·地理位置及一级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21页 |
·松辽盆地白垩系 | 第21页 |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盆地沉积演化 | 第21-24页 |
第3章 松科1 井岩石地层 | 第24-43页 |
·松科1 井简介 | 第24-26页 |
·泉头组三段顶部-明水组岩性地层 | 第26-43页 |
·基本岩石类型 | 第26-34页 |
·松科1 井岩性地层 | 第34-43页 |
第4章 松科1 井沉积微相 | 第43-64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43-58页 |
·曲流河 | 第43-46页 |
·三角洲 | 第46-48页 |
·滨湖 | 第48-49页 |
·浅湖 | 第49-51页 |
·半深湖-深湖 | 第51-58页 |
·泉头组-明水组沉积微相序列 | 第58-64页 |
·泉三段顶部-泉四段 | 第58-59页 |
·青山口组 | 第59-60页 |
·姚家组 | 第60页 |
·嫩江组 | 第60-62页 |
·四方台组 | 第62页 |
·明水组 | 第62-64页 |
第5章 松科1 井旋回地层分析 | 第64-100页 |
·松科1 井米级旋回的识别、类型及其成因解释 | 第64-75页 |
·正粒序型米级旋回 | 第64-69页 |
·反粒序型米级旋回 | 第69-72页 |
·非粒序型米级旋回 | 第72-75页 |
·FISCHER 图解的原理及其在松科1 井中的应用 | 第75-78页 |
·Fischer 图解原理 | 第75-76页 |
·Fischer 图解的绘制 | 第76-77页 |
·Fischer 图解在松科1 井的应用 | 第77-78页 |
·松科1 井泉三段顶部-明水组旋回地层格架 | 第78-83页 |
·泉三段顶部-泉四段旋回地层 | 第78-79页 |
·青山口组旋回地层 | 第79-80页 |
·姚家组旋回地层 | 第80页 |
·嫩江组旋回地层 | 第80-82页 |
·四方台组旋回地层 | 第82页 |
·明水组旋回地层 | 第82-83页 |
·松科1 井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与旋回时限 | 第83-91页 |
·松科1 井旋回地层年代框架 | 第84-89页 |
·松科1 井旋回时限 | 第89-91页 |
·松科1 井旋回地层的形成机制 | 第91-100页 |
·米级旋回的发育机制 | 第91-95页 |
·五级旋回的发育机制 | 第95-96页 |
·四级旋回的发育机制 | 第96页 |
·三级旋回的发育机制 | 第96-100页 |
第6章 松辽坳陷盆地的沉积演化 | 第100-119页 |
·青山口期坳陷盆地的断裂-火山活动 | 第100-109页 |
·青山口组震积岩 | 第100-107页 |
·震积岩的成因与构造-火山事件 | 第107页 |
·坳陷盆地发育与构造-火山活动 | 第107-109页 |
·萎缩期盆地沉积演化的单井响应 | 第109-113页 |
·区域地层发育 | 第109页 |
·萎缩期沉积演化的松科1 井沉积响应 | 第109-113页 |
·红层与盆地沉积演化 | 第113-119页 |
·松科1 井中的红层发育 | 第113-114页 |
·松辽陆相红层与典型海相红层发育阶段对比 | 第114-116页 |
·红层与盆地的沉积演化 | 第116-119页 |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2页 |
附录I 松科1 井泉头组-明水组岩性-沉积微相-旋回地层综合柱状图 | 第132-200页 |
附录II 松科1 井米级旋回划分数据表 | 第200-2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226-228页 |
致谢 | 第228-229页 |
摘要 | 第229-234页 |
ABSTRACT | 第234-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