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长周期地震动下框架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参数影响分析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我国隔震结构的发展和应用第12-13页
    1.3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第16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2 长周期地震动的特性第18-25页
    2.1 近断层地震动的定义及特征第18-21页
        2.1.1 近断层地震动的定义第18页
        2.1.2 近断层地震的基本特征第18-21页
    2.2 远场地震动定义及特征第21-22页
    2.3 近场地震与远场地震差异第22页
    2.4 选波原则及地震波列举第22-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长周期基础隔震体系结构动力分析第25-36页
    3.1 多质点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第25-27页
    3.2 隔震支座的恢复力模型第27-33页
        3.2.1 等效线性模型第27-28页
        3.2.2 双线性模型第28-29页
        3.2.3 修正双线性模型第29-30页
        3.2.4 Bouc-Wen模型第30-31页
        3.2.5 ETABS中的隔震恢复力模型第31-33页
    3.3 时程分析方法第33-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4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第36-49页
    4.1 工程概况第36-38页
        4.1.1 铅芯橡胶隔震层的参数与布置第37-38页
    4.2 模态分析第38-39页
    4.3 输入地震动第39-41页
        4.3.1 地震波的合理选择第39-40页
        4.3.2 地震波的选用和调整第40-41页
    4.4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时程分析第41-48页
        4.4.1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最大层间剪力的对比第41-43页
        4.4.2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第43-44页
        4.4.3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对比第44-45页
        4.4.4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各层位移对比第45-47页
        4.4.5 滞回曲线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长周期地震动下不同参数对隔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第49-65页
    5.1 计算模型第49-51页
        5.1.1 多质点基础隔震动力分析模型第50页
        5.1.2 隔震层的恢复力模型第50-51页
    5.2 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第51-55页
        5.2.1 输入加速度第51-52页
        5.2.2 多质点模型周期第52页
        5.2.3 长周期地震下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对比第52-54页
        5.2.4 长周期地震下隔震结构顶层位移对比第54-55页
    5.3 长周期地震动下不同参数对隔震性能的影响第55-64页
        5.3.1 上部结构阻尼比及隔震层阻尼比对隔震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5.3.2 上部结构水平刚度及隔震层水平刚度对隔震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5.3.3 隔震层质量及上部结构质量对隔震性能的影响第59-61页
        5.3.5 隔震层屈服强度对隔震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5.3.6 不同周期结构随屈服强度变化的影响第62-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主要结论第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作者简历第71-7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菇对淫羊藿单方及其复方药渣的生物转化研究
下一篇:钩藤干燥模型及干燥过程谱效关系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