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诊断学论文

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中文摘要第7-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前言第14-16页
第一章 应用纳米线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甲胎蛋白免于标记及实时响应的检测第16-32页
    1.1 引言第16-18页
    1.2 材料与试剂第18-19页
        1.2.1 主要材料第18-19页
        1.2.2 主要仪器第19页
    1.3 方法第19-24页
        1.3.1 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自上而下”法制作SiNW-FET第19-20页
        1.3.2 PDMS微流体通道的制作第20-21页
        1.3.3 SiNW表面的功能化修饰第21-22页
        1.3.4 SiNW表面修饰方法的验证第22-23页
        1.3.5 SiNW-FET生物传感器与微流控通道的封接第23-24页
        1.3.6 传感检测第24页
    1.4 实验结果第24-26页
        1.4.1 SiNW-FET 生物传感器的电学特性第24页
        1.4.2 SiNW-FET的表面功能化的验证第24-25页
        1.4.3 AFP溶液的电学检测第25-26页
    1.5 讨论第26-28页
    1.6 结论第28页
    参考文献第28-32页
第二章 改进型硅纳米带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器件稳定性的提高第32-50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材料第33-35页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33-34页
        2.2.2 主要仪器第34-35页
    2.3 方法第35-39页
        2.3.1 采用“自上而下”法制作SiNR-FET第35-37页
        2.3.2 SiNR的表面功能化修饰第37页
        2.3.3 SiNR-FET传感器与PDMS微流道的封接第37-38页
        2.3.4 对CEA溶液的检测第38-39页
    2.4 结果第39-43页
        2.4.1 SiNR-FET器件的形态和电学特性第39-40页
        2.4.2 SiNR生物传感器在CEA抗原溶液电学检测中的表现第40-43页
    2.5 讨论第43-44页
    2.6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第三章 改进修饰方法对血清中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第50-67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材料第51-52页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51-52页
        3.2.2 主要仪器第52页
    3.3 实验方法第52-56页
        3.3.1 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52-53页
        3.3.2 SiNWs-FET生物传感器的修饰第53-54页
        3.3.3 多通路微流道系统的制备第54-55页
        3.3.4 两种修饰方法的灵敏度比较第55页
        3.3.5 缓冲液离子浓度对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第55-56页
        3.3.6 多种肿瘤标记物电学信号的多通路实时检测第56页
        3.3.7 对人血清中CEA和 AFP的电学信号测量第5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3.4.1 使用GNPs修饰的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第56-57页
        3.4.2 溶液离子浓度对SiNWs-FET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影第57-59页
        3.4.3 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多路实时检测第59-60页
        3.4.4 使用SiNWs-FET生物传感器对人血清中CEA和 AFP的电流信号测量第60-62页
    3.5 结论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第四章 双栅调控硅纳米带生物传感器的加工与肿瘤标记物检测第67-83页
    4.1 引言第67-69页
    4.2 材料第69页
        4.2.1 主要材料和试剂第69页
        4.2.2 主要仪器第69页
    4.3 方法第69-73页
        4.3.1 DG-SiNR-FET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69-71页
        4.3.2 SiNRs表面的功能化修饰第71-72页
        4.3.3 PDMS微流体通道的制作与封接第72-73页
        4.3.4 检测第7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3-78页
        4.4.1 器件的形貌第73-74页
        4.4.2 修饰效果的表征第74-75页
        4.4.3 DG-SiNR-FET生物传感器的电学性能第75-78页
    4.5 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6页
    5.1 总结第83-84页
    5.2 展望第84-86页
第六章 硅纳米线场效应管传感器研究进展第86-104页
    6.1 背景第86-87页
    6.2 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第87-88页
    6.3 硅纳米线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举例第88-91页
        6.3.1 蛋白质的检测第88-89页
        6.3.2 核酸检测第89-90页
        6.3.3 病毒检测第90-91页
        6.3.4 小分子的检测第91页
    6.4 增加纳米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第91-96页
        6.4.1 用于提高分析物捕获效率的分支纳米线第91-92页
        6.4.2 亚阈值检测第92-93页
        6.4.3 降低德拜屏蔽效应第93页
        6.4.4 电学动力效应增强第93-94页
        6.4.5 高频测量第94页
        6.4.6 纳米线-纳米孔传感器第94-95页
        6.4.7 双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第95页
        6.4.8 在生理溶液中的检测第95-96页
    6.5 硅纳米线场效应生物传感器的未来与挑战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科研成果总结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损伤后上下肢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下一篇:R18多肽联合亚低温抑制细胞自噬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