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云在地气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云宏微观特征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云宏微观特征的地基观测 | 第10-11页 |
1.2.2 云宏微观特征的机载设备观测 | 第11页 |
1.2.3 云宏微观特征的卫星遥感 | 第11-12页 |
1.2.4 云宏微观特征的CloudSat观测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动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数据资料介绍 | 第15-19页 |
2.1 研究区域及研究时段 | 第15页 |
2.2 所用资料及产品 | 第15-19页 |
2.2.1 CloudSat 2B-CLDCLASS-lidar产品介绍 | 第16页 |
2.2.2 CloudSat 2B-GEOPROF产品介绍 | 第16-17页 |
2.2.3 CloudSat 2B-TAU及 2B-CWC-RVOD产品介绍 | 第17页 |
2.2.4 TRMM_2B43产品介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云及非降水云宏观特征对比分析 | 第19-32页 |
3.1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时空差异 | 第19-20页 |
3.2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云的出现频率 | 第20-25页 |
3.2.1 总云及降水云 | 第20-21页 |
3.2.2 单层云及多层云 | 第21-24页 |
3.2.3 云厚 | 第24-25页 |
3.3 亚和南亚季风区单层云与双层云宏观垂直结构 | 第25-28页 |
3.4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云类型差异 | 第28-30页 |
3.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云及非降水云垂直分布对比分析 | 第32-38页 |
4.1 等频率高度图(CFAD) | 第32页 |
4.2 降水云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4.3 降水深对流云与雨层云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4.4 非降水云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4.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非降水云的微物理特性对比分析 | 第38-43页 |
5.1 非降水云光学厚度 | 第38-39页 |
5.2 非降水云粒子有效半径 | 第39页 |
5.3 非降水云云水路径 | 第39-41页 |
5.3.1 液水路径 | 第40页 |
5.3.2 冰水路径 | 第40-41页 |
5.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6.1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云及非降水云的宏观特征 | 第43-44页 |
6.2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云及非降水云的垂直结构 | 第44页 |
6.3 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非降水云的微物理特性 | 第44-45页 |
6.4 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