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艾里光束发展前景 | 第9-10页 |
1.3 艾里光束在非线性介质中传输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1 艾里光束在克尔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 第10-11页 |
1.3.2 艾里光束在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1.3.3 艾里光束在手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 第12页 |
1.3.4 艾里-高斯光束在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2-13页 |
1.4 艾里光束的产生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空间光调制器产生艾里光束 | 第13-14页 |
1.4.2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产生艾里光束 | 第14页 |
1.4.3 利用连续相位板产生艾里光束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17-26页 |
2.1 近轴光束的传输理论 | 第17-18页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8-19页 |
2.3 艾里光束的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3.1 理想艾里光束 | 第19-20页 |
2.3.2 有限能量的艾里光束 | 第20-21页 |
2.4 艾里光束的基本特性 | 第21-24页 |
2.4.1 艾里光束的横向自加速特性 | 第21-22页 |
2.4.2 艾里光束的无衍射特性 | 第22-23页 |
2.4.3 艾里光束的自愈特性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单个艾里光束在对数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 | 第26-3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艾里光束在对数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3.3 衰减系数对传输的影响 | 第27-29页 |
3.4 初始输入振幅对光束传输的影响 | 第29-31页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两个艾里光束在对数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2-47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数值模拟的理论模型 | 第32-33页 |
4.3 两个初始同相输入艾里光束的相互作用 | 第33-35页 |
4.3.1 在克尔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4页 |
4.3.2 在对数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4.3.3 在对数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5页 |
4.4 两个初始异相输入艾里光束的相互作用 | 第35-38页 |
4.4.1 在克尔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6-37页 |
4.4.2 在对数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7页 |
4.4.3 在对数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4.5 初始输入振幅的影响 | 第38-42页 |
4.6 两个艾里光束不同输入振幅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2-46页 |
4.7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7-49页 |
5.1 论文结论总结 | 第47页 |
5.2 理论研究工作的价值与实验验证 | 第47-48页 |
5.3 未来前景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