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制特点及完善路径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域内外立法梳理 | 第12-23页 |
(一)域内立法流变 | 第12-16页 |
1.非法集资犯罪框架初构时期 | 第12-13页 |
2.行政规范补充解释时期 | 第13-14页 |
3.刑法与行政法衔接时期 | 第14页 |
4.评述 | 第14-16页 |
(二)域外立法梳理 | 第16-23页 |
1.美国 | 第16-17页 |
2.德国 | 第17-18页 |
3.日本 | 第18-19页 |
4.俄罗斯 | 第19-22页 |
5.评述 | 第22-23页 |
二、我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规制特征 | 第23-28页 |
(一)规制范围 | 第23-25页 |
1.法网严密且呈扩张趋势 | 第23-24页 |
2.法网内部混乱 | 第24页 |
3.法网存在漏洞 | 第24-25页 |
(二)规制模式 | 第25-26页 |
1.刑法典中心 | 第25-26页 |
2.刑法前置 | 第26页 |
(三)刑罚配置 | 第26-28页 |
1.刑罚配置偏重 | 第27页 |
2.刑罚手段单一 | 第27-28页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规制特征之成因分析 | 第28-37页 |
(一)规制范围成因 | 第28-31页 |
1.立法理念落后 | 第28-29页 |
2.“补丁式”立法方式 | 第29-31页 |
(二)规制模式成因 | 第31-33页 |
1.刑法谦抑观未真正确立 | 第31-32页 |
2.立法技术不成熟及缺乏社会治理手段 | 第32-33页 |
(三)刑罚配置成因 | 第33-35页 |
1.重刑化思想残留 | 第33-34页 |
2.法益保护位阶思想缺位 | 第34-35页 |
(四)根本成因 | 第35-37页 |
1.金融制度不均衡 | 第35-36页 |
2.法律扶持不到位 | 第36-37页 |
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完善路径 | 第37-51页 |
(一)规制范围 | 第37-44页 |
1.非法银行业务 | 第38-41页 |
2.欺诈吸收公众资金行为 | 第41-42页 |
3.高风险的吸收公众资金行为 | 第42-44页 |
(二)规制模式 | 第44-46页 |
1.完善前置法 | 第45-46页 |
2.修改相关程序法 | 第46页 |
(三)刑罚配置 | 第46-51页 |
1.摒弃重刑化,降低法定刑 | 第47-48页 |
2.丰富刑种,增加资格刑 | 第48-49页 |
3.增加法定减轻情节 | 第49页 |
4.司法、执行中贯彻轻刑化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