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论第11-41页
    1.1 研究缘起第12-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7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2 研究现状第17-35页
        1.2.1 国内研究的学术进展第17-25页
        1.2.2 国外研究的知识图谱第25-33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3-35页
    1.3 研究思路第35-39页
        1.3.1 基本思路第35-37页
        1.3.2 研究方法第37-38页
        1.3.3 解决主要问题第38-39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39-41页
        1.4.1 可能的创新点第39-40页
        1.4.2 不足之处第40-41页
2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分析框架第41-61页
    2.1 核心概念厘定第41-45页
        2.1.1 基层的政治表征第41-42页
        2.1.2 基层政府的题域界定第42-43页
        2.1.3 民生为本的概念分析第43-45页
    2.2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结构化解读第45-49页
        2.2.1 内在基本要素:核心理念与基本理念第45-46页
        2.2.2 外部主体层次:政府与民众第46-47页
        2.2.3 结构化分析的功能与价值第47-49页
    2.3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理论分析第49-60页
        2.3.1 学科视角: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多维分析第49-54页
        2.3.2 理论借鉴:“政在养民”与人民主权论思想第54-58页
        2.3.3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政府学说及公共服务理论第58-60页
    2.4 本章小节第60-61页
3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实践考察与教育机理第61-85页
    3.1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历史考察第61-79页
        3.1.1 革命阶段:民生解放“求生存”第61-64页
        3.1.2 建政时期:民生发展“盼温饱”第64-66页
        3.1.3 改革开放:民生幸福“共建共享”第66-79页
    3.2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教育机理第79-83页
        3.2.1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教育的内容第79-81页
        3.2.2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教育的途径第81页
        3.2.3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教育的机制第81-83页
    3.3 本章小节第83-85页
4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剖析第85-104页
    4.1 角色与身份认同的困境第85-89页
        4.1.1 角色认知模糊第85-86页
        4.1.2 政策执行偏差第86-88页
        4.1.3 服务意识不强第88-89页
    4.2 责任履行的困境第89-96页
        4.2.1 责任履行能力有待提升第89-90页
        4.2.2 责任履行机制亟需完善第90-92页
        4.2.3 责任履行制度环境尚未完善第92-96页
    4.3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之困的原因剖析第96-103页
        4.3.1 城市偏好的生成与固化第96-98页
        4.3.2 传统行政文化惯性桎梏第98-101页
        4.3.3 分层与分化的利益博弈第101-103页
    4.4 本章小节第103-104页
5 基层政府民生为本理念养成的路径探讨第104-142页
    5.1 营造民生为先的制度氛围第104-115页
        5.1.1 凸显政治语境的民生内涵第104-107页
        5.1.2 优化惠民政策的执行空间第107-110页
        5.1.3 转换民生改善的行政范式第110-115页
    5.2 夯实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第115-127页
        5.2.1 建立民生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第115-119页
        5.2.2 完善基层政府责任能力评估机制第119-123页
        5.2.3 健全基层政府民生绩效的评价机制第123-127页
    5.3 重塑民生为重的行政人格第127-140页
        5.3.1 强化权为民所用的内在约束第127-129页
        5.3.2 树立情为民所系的责任意识第129-133页
        5.3.3 深化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认同第133-140页
    5.4 本章小节第140-142页
6 余论第142-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2页
附录第162-163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第162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学研究情况第162-163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镀铬枪管带泄漏的膛内流场与管壁温度场研究
下一篇: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对出口增长边际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