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柴油加氢脱硫反应研究 | 第12-15页 |
1.2.1 柴油中的主要硫化物及其HDS难易程度 | 第12-13页 |
1.2.2 柴油加氢脱硫机理 | 第13-15页 |
1.3 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1 负载型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 | 第15-16页 |
1.3.2 非负载型HDS催化剂 | 第16-18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27页 |
2.1 药品及仪器 | 第20-21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23页 |
2.2.1 分子筛纳米簇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3-24页 |
2.3.1 Х 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3页 |
2.3.2 低温N2吸脱附(BET) | 第23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页 |
2.3.4 红外光谱分析(Py-IR) | 第23-24页 |
2.3.5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第24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4-27页 |
2.4.1 模型化合物评价 | 第24页 |
2.4.2 柴油评价 | 第24-25页 |
2.4.3 产品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分子筛纳米簇对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的改性 | 第27-55页 |
3.1 分子筛纳米簇引入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27-32页 |
3.1.1 引入方法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27-31页 |
3.1.2 引入方法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分子筛纳米簇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2-40页 |
3.2.1 不同晶化时间对改性催化剂结构和酸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不同晶化温度对改性催化剂结构和酸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3 不同硅铝比对改性催化剂结构和酸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分子筛纳米簇加入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0-51页 |
3.3.1 改性前驱体滤饼法 | 第40-44页 |
(1)分子筛纳米簇溶液加入量对Ni-Mo-W复合氧化物的影响 | 第40-42页 |
(2)分子筛纳米簇溶液加入量对复合非负载型催化剂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纳米簇固体改性法 | 第44-48页 |
(1)分子筛纳米簇固体加入量对Ni-Mo-W复合氧化物的影响 | 第44-47页 |
(2)分子筛纳米簇固体加入量催化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纳米簇改性氧化铝法 | 第48-51页 |
3.4 不同改性方法制备非负载型催化剂的加氢性能评价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分子筛纳米簇对Ni-Mo-W复合氧化物的改性 | 第55-69页 |
4.1 原料加入顺序对Ni-Mo-W复合氧化物性能的影响 | 第55-61页 |
4.1.1 “共混法”对复合氧化物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1.2 “分步法”对复合氧化物结构和酸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4.2 原料加入量对Ni-Mo-W复合氧化物性能的影响 | 第61-66页 |
4.2.1 原料加入量对Ni-Mo-W复合氧化物结构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2 原料加入量对复合催化剂结构和酸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 焙烧温度对复合催化剂结构与酸性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改性非负载型催化剂柴油加氢性能的评价 | 第69-81页 |
5.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条件和产物分析 | 第69-70页 |
5.2 不同加入顺序对改性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70-74页 |
5.3 不同加入量对催化剂加氢脱硫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 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5.5 尾液循环利用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77-80页 |
5.5.1 尾液循环利用对催化剂孔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77-79页 |
5.5.2 尾液循环利用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