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连续刚构桥参数优化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第11-15页 |
1.4 连续刚构桥特点与趋势 | 第15-16页 |
1.5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参数优化与稳定理论 | 第20-34页 |
2.1 参数优化理论 | 第20-31页 |
2.1.1 粒子群优化理论 | 第20-22页 |
2.1.2 标准粒子群优化理论 | 第22-29页 |
2.1.2.1 惯性权重的引入 | 第22-23页 |
2.1.2.2 加速因子研究 | 第23-24页 |
2.1.2.3 ω与c的相互影响 | 第24-26页 |
2.1.2.4 标准PSO的组成部分 | 第26-27页 |
2.1.2.5 目标函数优化 | 第27-29页 |
2.1.2.6 标准粒子群优化步骤 | 第29页 |
2.1.3 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理论 | 第29-31页 |
2.1.3.1 带压缩因子的粒子群优化 | 第29-30页 |
2.1.3.2 混合粒子群算法 | 第30-31页 |
2.2 稳定性理论 | 第31-33页 |
2.2.1 第一类稳定 | 第31-32页 |
2.2.2 第二类稳定 | 第32页 |
2.2.3 评定指标及有限元方程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参数优化的数值验算 | 第34-3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响应面法原理 | 第34-36页 |
3.3 数值算例验证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连续刚构桥参数优化 | 第39-62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39-40页 |
4.2 优化变量和目标函数选取 | 第40-49页 |
4.2.1 优化变量的选取 | 第40-41页 |
4.2.2 参数范围的确定 | 第41-48页 |
4.2.2.1 边中跨比 | 第41-43页 |
4.2.2.2 梁底抛物线幂次 | 第43-44页 |
4.2.2.3 主跨与根部梁高比 | 第44-46页 |
4.2.2.4 双肢净距 | 第46-47页 |
4.2.2.5 参数范围概括 | 第47-48页 |
4.2.3 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48-49页 |
4.3 有限元模型 | 第49-51页 |
4.4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第51-52页 |
4.5 优化求解 | 第52-54页 |
4.6 优化对比 | 第54-61页 |
4.6.1 主梁弯矩分布 | 第54-55页 |
4.6.2 主梁挠度变化 | 第55-56页 |
4.6.3 应力分布规律 | 第56-57页 |
4.6.4 节段混凝土重量 | 第57-58页 |
4.6.5 主梁剪力分布 | 第58页 |
4.6.6 关键截面分析 | 第58-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最优参数组合下的稳定性研究 | 第62-72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施工过程稳定性 | 第62-64页 |
5.3 非线性稳定研究 | 第64-67页 |
5.4 结构损伤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 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8-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附录 A VISUAL BASIC 计算程序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