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室内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泡沫驱基本理论第16-23页
        1.3.1 泡沫的生成第16-18页
        1.3.2 泡沫的稳定性第18页
        1.3.3 泡沫在地层多孔介质中的衰变原理第18-19页
        1.3.4 泡沫在地层的驱油过程第19-21页
        1.3.5 泡沫在地层的驱油特性第21-23页
    1.4 三相泡沫稳泡机理第23-35页
        1.4.1 固相颗粒稳定泡沫的机理第23-32页
        1.4.2 固相颗粒稳定泡沫的影响因素第32-35页
    1.5 棒状纳米颗粒稳定泡沫和提高三相泡沫驱油效果机理第35-38页
        1.5.1 棒状纳米颗粒在泡沫界面的自组装效应第35-38页
        1.5.2 棒状纳米颗粒在孔隙喉道中的滑板效应第38页
    1.6 研究内容第38-39页
第二章 三相泡沫发泡体系优选第39-58页
    2.1 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步骤第40-42页
        2.1.1 实验仪器第40页
        2.1.2 实验药品第40-42页
        2.1.3 实验步骤第42页
    2.2 三相泡沫发泡体系初选和质量分数的确定第42-45页
        2.2.1 三相泡沫发泡体系用发泡剂的初筛和质量分数的确定第42-43页
        2.2.2 三相泡沫发泡体系用固相颗粒和质量分数的确定第43-45页
    2.3 三相泡沫发泡体系性能评价和最终优选三相泡沫发泡体系的确定第45-55页
        2.3.1 耐盐程度评价第45-51页
        2.3.2 耐温程度评价第51-53页
        2.3.3 耐酸碱程度评价第53-55页
    2.4 氧化锌的结构和基本性质第55-57页
        2.4.1 氧化锌的晶体结构第55-56页
        2.4.2 氧化锌的生长结构第56页
        2.4.3 氧化锌的基本性质第56-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三相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阻力和影响因素研究第58-66页
    3.1 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步骤第58-59页
        3.1.1 实验仪器第58页
        3.1.2 实验药品第58-59页
        3.1.3 实验步骤第59页
    3.2 不同气液比对三相泡沫渗流阻力的影响分析第59-61页
    3.3 不同渗透率对三相泡沫渗流阻力的影响分析第61-63页
    3.4 不同注入方式对三相泡沫渗流阻力的影响分析第63-64页
    3.5 二元复合驱后残余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三相泡沫渗流阻力的影响分析第64-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二元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封堵压差和提高采收率研究第66-95页
    4.1 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步骤第66-67页
        4.1.1 实验仪器第66-67页
        4.1.2 实验药品第67页
        4.1.3 实验步骤第67页
    4.2 渗透率级差对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封堵压差和采收率的影响第67-90页
        4.2.1 渗透率级差为5 时的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实验第68-72页
        4.2.2 渗透率级差为10 时的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实验第72-76页
        4.2.3 渗透率级差为15 时的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实验第76-80页
        4.2.4 渗透率级差为20 时的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实验第80-84页
        4.2.5 渗透率级差为25 时的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实验第84-88页
        4.2.6 不同渗透率级差对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综合分析第88-90页
        4.2.7 不同渗透率级差对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封堵压差效果综合分析第90页
    4.3 温度对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封堵压差和采收率的影响第90-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机理研究第95-139页
    5.1 棒状纳米固相颗粒对三相泡沫驱渗流影响表征的实验和模型研究第95-98页
        5.1.1 不同流速下的三相泡沫阻力因子模型方程的拟合第95-96页
        5.1.2 不同发泡剂体系质量分数下的三相泡沫阻力因子模型方程的拟合第96-97页
        5.1.3 不同压力下的三相泡沫阻力因子模型方程的拟合第97-98页
    5.2 二元复合元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第98-106页
        5.2.1 假设条件第98页
        5.2.2 各组分质量守恒方程第98-100页
        5.2.3 辅助方程第100页
        5.2.4 泡沬组分特征方程第100-101页
        5.2.5 表面活性剂组分特征方程第101-103页
        5.2.6 聚合物组分特征方程第103-105页
        5.2.7 定解条件第105-106页
        5.2.8 无量纲定义第106页
    5.3 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沬驱渗流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第106-118页
        5.3.1 油相、气相、水相微分方程的离散第106-114页
        5.3.2 聚合物组分方程的离散第114-116页
        5.3.3 表面活性剂组分方程的离散第116页
        5.3.4 泡沬组分方程的离散第116-118页
        5.3.5 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步驟第118页
    5.4 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渗流数值模拟研究第118-138页
        5.4.1 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模型注入参数敏感分析第118-124页
        5.4.2 二元复合驱后三相泡沫驱的渗流特征第124-138页
    5.5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结论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作用机制下的水平井压裂支撑剂运移规律研究
下一篇:预交联凝胶驱渗流机制及注采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