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1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选择 | 第17页 |
2.1.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 | 第17-20页 |
2.1.2.1 公允价值与价值相关性 | 第17-20页 |
2.1.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价值相关性 | 第20页 |
2.1.3 公司治理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 | 第20-21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7页 |
2.2.1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选择 | 第21-23页 |
2.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 | 第23-25页 |
2.2.2.1 公允价值与价值相关性 | 第23-24页 |
2.2.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价值相关性 | 第24-25页 |
2.2.3 公司治理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27-32页 |
3.1 公允价值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1.1 会计目标理论 | 第27页 |
3.1.2 资本保全理论 | 第27-28页 |
3.1.3 全面收益理论 | 第28页 |
3.1.4 产权理论 | 第28-29页 |
3.2 公司治理理论及模式 | 第29-32页 |
3.2.1 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3.2.1.1 两权分离理论 | 第29页 |
3.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3.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0页 |
3.2.2 公司治理模式 | 第30-32页 |
3.2.2.1 英美模式 | 第30页 |
3.2.2.2 德日模式 | 第30-31页 |
3.2.2.3 家族模式 | 第31页 |
3.2.2.4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2-39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2-34页 |
4.2 模型设计 | 第34-37页 |
4.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第37-39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4.3.2 样本选择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9-60页 |
5.1 投资性房地产描述性统计 | 第39-42页 |
5.1.1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 | 第39-40页 |
5.1.2 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详细情况统计 | 第40-42页 |
5.2 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42-48页 |
5.2.1 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42-44页 |
5.2.2 历史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44-48页 |
5.2.2.1 横向对比组实证分析 | 第44-46页 |
5.2.2.2 纵向对比组实证分析 | 第46-48页 |
5.3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48-52页 |
5.3.1 收益模型实证分析 | 第48-50页 |
5.3.2 价格模型实证分析 | 第50-52页 |
5.4 公司治理与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选择实证分析 | 第52-53页 |
5.5 公司治理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53-55页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55-6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60-61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