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1-13页 |
1.3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 第13-16页 |
1.3.1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2 杂种优势利用遗传基础 | 第14-15页 |
1.3.3 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 | 第15-16页 |
1.4 QTL与作图群体 | 第16-18页 |
1.4.1 QTL定位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1.4.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7页 |
1.4.3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育种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5 QTL定位的统计方法 | 第18-20页 |
1.5.1 单一标记分析法 | 第19页 |
1.5.2 区间作图法 | 第19页 |
1.5.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9-20页 |
1.5.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0页 |
1.6 水稻穗颈长度和株高性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6.1 水稻穗颈长度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6.2 水稻株高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2.2 65个置换系SSR分子标记图示基因型 | 第25页 |
2.3 田间种植 | 第25-26页 |
2.4 性状调查 | 第26-27页 |
2.5 ⅡA-CSSL群体标记基因型鉴定 | 第27-28页 |
2.5.1 DNA提取 | 第27页 |
2.5.2 PCR扩增 | 第27-28页 |
2.5.3 电泳、固定和银染 | 第28页 |
2.6 QTL检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3.1 ⅡA-CSSL群体及双亲的穗颈长度的表型变异 | 第30-31页 |
3.2 ⅡA-CSSL群体穗颈长度QTL定位及等位基因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3.3 ⅡA-CSSL群体及双亲株高的表型变异 | 第32-33页 |
3.4 ⅡA-CSSL群体株高性状QTL定位及等位基因效应分析 | 第33页 |
3.5 ⅡA-CSSL群体穗颈长度和株高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3.6 多效性位点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8-40页 |
4.1 讨论 | 第38-39页 |
4.2 结论 | 第39页 |
4.3 创新点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8页 |
附录 | 第4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