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s)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稻米食味品质及评价 | 第12-14页 |
1.1.1 稻米理化特性 | 第12-13页 |
1.1.2 稻米淀粉粘滞特性 | 第13页 |
1.1.3 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 | 第13页 |
1.1.4 质构仪评定 | 第13-14页 |
1.1.5 食味仪评定 | 第14页 |
1.1.6 人工感官评价 | 第14页 |
1.2 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 | 第14-17页 |
1.2.1 淀粉 | 第14-16页 |
1.2.2 蛋白质 | 第16页 |
1.2.3 物理性质 | 第16-17页 |
1.3 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1 环境因子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1.3.2 栽培措施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20-22页 |
2.1.1 氮素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试验 | 第20页 |
2.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试验 | 第20-22页 |
2.2 测定指标 | 第22-27页 |
2.2.1 产量、外观和碾磨品质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2 生化组分的测定 | 第23页 |
2.2.3 利用荧光糖电泳(FACE)分析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 第23页 |
2.2.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生物模型拟合 | 第23-24页 |
2.2.5 米粉RVA糊化特性 | 第24页 |
2.2.6 X-射线晶体衍射图谱分析 | 第24页 |
2.2.7 食品物性分析仪测定 | 第24-25页 |
2.2.8 米粉热力学特性 | 第25页 |
2.2.9 米粒食味仪分析 | 第25页 |
2.2.10 食味品质的人工感官评价 | 第25-27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6页 |
3.1 氮素影响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研究 | 第28-45页 |
3.1.1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产量及外观碾磨品质的影响 | 第28-32页 |
3.1.2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生化组成的影响 | 第32-38页 |
3.1.3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38-41页 |
3.1.4 基因型和氮肥处理对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影响 | 第41-45页 |
3.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理化基础研究 | 第45-49页 |
3.2.1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产量和外观碾磨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2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生化组分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4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同一指标平行测定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3.4 食味品质与外观碾磨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3.5 食味品质与生化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3.6 食味品质与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3.7 不同食味评价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6页 |
4 讨论与总结 | 第56-62页 |
4.1 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化学基础 | 第56-57页 |
4.2 稻米物理性质与食味品质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4.3 稻米食味品质的评价 | 第58-59页 |
4.4 稻米食味品质的栽培调控 | 第59-60页 |
4.5 创新点 | 第60页 |
4.6 不足之处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