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所地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所地彝族服饰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所地彝族服饰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际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3页 |
1.3 所地彝族服饰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凉山所地彝族概况 | 第16-21页 |
2.1 历史溯源 | 第16-17页 |
2.2 地理环境 | 第17-18页 |
2.3 宗教信仰 | 第18-19页 |
2.4 传统节日 | 第19-21页 |
第3章 凉山所地彝族服饰结构分析 | 第21-71页 |
3.1 所地彝族服饰概述 | 第21-24页 |
3.2 男子服饰形制 | 第24-29页 |
3.2.1 上衣 | 第24-26页 |
3.2.2 裤装 | 第26-29页 |
3.3 女子服饰形制 | 第29-43页 |
3.3.1 罩衣 | 第29-33页 |
3.3.2 长衫 | 第33-37页 |
3.3.3 百褶裙 | 第37-41页 |
3.3.4 坎肩 | 第41-43页 |
3.4 男女常服形制 | 第43-50页 |
3.4.1 瓦拉 | 第44-48页 |
3.4.2 袈什 | 第48-50页 |
3.5 服饰配饰 | 第50-67页 |
3.5.1 头饰 | 第50-55页 |
3.5.2 英雄带 | 第55-56页 |
3.5.3 三角包 | 第56-57页 |
3.5.4 首饰 | 第57-67页 |
3.6 特殊场合服饰 | 第67-71页 |
3.6.1 节日盛装 | 第67-68页 |
3.6.2 婚礼服 | 第68-70页 |
3.6.3 丧礼服 | 第70-71页 |
第4章 凉山所地彝族服饰装饰及工艺分析 | 第71-92页 |
4.1 服饰色彩分析 | 第71-74页 |
4.1.1 传统的色彩观 | 第71-73页 |
4.1.2 经典服饰配色 | 第73-74页 |
4.2 服饰图案分析 | 第74-78页 |
4.2.1 图案分类与分布 | 第74-78页 |
4.2.2 图案寓意与内涵 | 第78页 |
4.3 服饰材质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服饰工艺分析 | 第80-92页 |
4.4.1 纺织工艺 | 第80-82页 |
4.4.2 羊毛擀制技艺 | 第82-84页 |
4.4.3 银饰技艺 | 第84-86页 |
4.4.4 饰花工艺 | 第86-90页 |
4.4.5 扣袢工艺 | 第90页 |
4.4.6 染整技艺 | 第90-92页 |
第5章 凉山所地彝族服饰的发展与传承 | 第92-102页 |
5.1 所地彝族服饰的发展现状 | 第92-95页 |
5.1.1 传统服饰的留存状况 | 第92-93页 |
5.1.2 现今的服饰市场 | 第93-94页 |
5.1.3 本土创新设计品牌 | 第94-95页 |
5.2 所地服饰的传承价值 | 第95-98页 |
5.2.1 文化价值 | 第95-96页 |
5.2.2 艺术价值 | 第96页 |
5.2.3 经济价值 | 第96-97页 |
5.2.4 教育价值 | 第97-98页 |
5.2.5 实用价值 | 第98页 |
5.3 所地服饰传承方法探究 | 第98-102页 |
5.3.1 现存资料的整理和存档 | 第98页 |
5.3.2 传承人和传承团体的建立 | 第98-99页 |
5.3.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 第99-100页 |
5.3.4 服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00-102页 |
第6章 凉山所地彝族服饰创新设计 | 第102-111页 |
6.1 创新设计实践 | 第102-108页 |
6.1.1 设计构思 | 第102-103页 |
6.1.2 造型构思 | 第103-104页 |
6.1.3 色彩构思 | 第104-105页 |
6.1.4 图案构思 | 第105页 |
6.1.5 材质构思 | 第105-106页 |
6.1.6 实践过程记录 | 第106-108页 |
6.2 毕业作品 | 第108-111页 |
6.2.1 毕业作品成衣展示 | 第108-109页 |
6.2.2 毕业作品设计说明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