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3.1 关于环境与行为需求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活力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关于社区公园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特点及创新性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市社区公园活力研究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21-24页 |
2.1.1 公园 | 第21页 |
2.1.2 社区与社区公园 | 第21-22页 |
2.1.3 活力与社区公园活力 | 第22-24页 |
2.2 社区公园活力的维度 | 第24-25页 |
2.2.1 活力的外在表征 | 第24-25页 |
2.2.2 活力的环境构成 | 第25页 |
2.3 社区公园活力定量评估方法 | 第25-27页 |
2.3.1 邻里绿色空间评价工具 | 第25页 |
2.3.2 活力量化综合法 | 第25-26页 |
2.3.3 两种定量评估方法比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城市社区公园活力量化评估方案设计 | 第27-35页 |
3.1 评价维度的确定 | 第27页 |
3.2 活力的外在表征维度:活力指数评价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3.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27-28页 |
3.2.2 实施方法 | 第28-29页 |
3.2.3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 第29-30页 |
3.3 活力的环境构成维度:活力值评价方案设计 | 第30-35页 |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3.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1-32页 |
3.3.3 实施方法 | 第32-33页 |
3.3.4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基于行动观察法的社区公园活力指数评价 | 第35-65页 |
4.1 研究样地的选取 | 第35-36页 |
4.2.1 选择标准 | 第35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4.2 研究样地的概况 | 第36-42页 |
4.2.1 南湖公园 | 第36-38页 |
4.2.2 郑和公园 | 第38页 |
4.2.3 东水关遗址公园 | 第38-39页 |
4.2.4 河西中央公园 | 第39-40页 |
4.2.5 明御河公园 | 第40页 |
4.2.6 样地调研片区划分 | 第40-42页 |
4.3 社区公园活力状况分析 | 第42-48页 |
4.3.1 驻留型活动人群数量动态分析 | 第43-46页 |
4.3.2 流动型活动人群数量动态分析 | 第46-48页 |
4.4 社区公园活力分布空间分析 | 第48-55页 |
4.5 社区公园游人行为模式分析 | 第55-64页 |
4.6 社区公园活力指数分析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社区公园活力值评价体系构建 | 第65-83页 |
5.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65-68页 |
5.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第65页 |
5.1.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原理 | 第65-66页 |
5.1.3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求解步骤 | 第66-68页 |
5.2 问卷回收统计 | 第68页 |
5.3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 第68-72页 |
5.3.1 受访者个人特征数据统计 | 第68-69页 |
5.3.2 受访者活动特征数据统计 | 第69-71页 |
5.3.3 活力构成要素影响程度均值与标准差 | 第71-72页 |
5.4 主成分分析适用性检验 | 第72-74页 |
5.4.1 样本信度检测 | 第72-73页 |
5.4.2 KMO和Bartlett检验 | 第73页 |
5.4.3 共同度检验 | 第73-74页 |
5.5 社区公园活力构成要素主成分分析 | 第74-80页 |
5.5.1 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74-76页 |
5.5.2 主成分因子重新命名及释义 | 第76-80页 |
5.6 社区公园活力值得分模型计算 | 第80-83页 |
第六章 社区公园活力值评价及活力优化提升对策 | 第83-97页 |
6.1 各项活力构成要素量化方法分析 | 第83-85页 |
6.2 五处社区公园活力值分析 | 第85-89页 |
6.3 活力指数与活力值两维度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 | 第89-91页 |
6.4 五处社区公园活力优化提升对策分析 | 第91-97页 |
6.4.1 南湖公园 | 第91-92页 |
6.4.2 郑和公园 | 第92-93页 |
6.4.3 东水关遗址公园 | 第93-94页 |
6.4.4 河西中央公园 | 第94-95页 |
6.4.5 明御河公园 | 第95-97页 |
第七章 城市社区公园活力塑造策略思考 | 第97-107页 |
7.1 游憩环境方面 | 第97-98页 |
7.1.1 加大公园环境维护力度 | 第97页 |
7.1.2 提高公园环境维护管理能力 | 第97-98页 |
7.1.3 打造安全的游憩环境 | 第98页 |
7.2 整体区位方面 | 第98-100页 |
7.2.1 注重场所的步行可达性 | 第98-99页 |
7.2.2 紧密结合公共交通 | 第99页 |
7.2.3 结合居住用地合理布局 | 第99-100页 |
7.2.4 提高周边用地功能混合 | 第100页 |
7.3 景观微气候方面 | 第100-101页 |
7.3.1 营造良好的微气候条件 | 第100-101页 |
7.3.2 提升居民环境态度水平 | 第101页 |
7.4 文娱活动方面 | 第101-102页 |
7.4.1 引导开展多元化社区活动 | 第101-102页 |
7.4.2 延续历史和地域文化 | 第102页 |
7.5 硬质景观方面 | 第102-103页 |
7.5.1 注重场地的安全性与适用性 | 第102页 |
7.5.2 强调雕塑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 第102-103页 |
7.6 休闲设施方面 | 第103-104页 |
7.6.1 提供多样化公共资源 | 第103页 |
7.6.2 完善社区公园配套设施 | 第103-104页 |
7.7 空间尺度方面 | 第104-107页 |
7.7.1 创造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游憩空间 | 第104-107页 |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8.1 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讨论 | 第108页 |
8.3 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135页 |
附录一:社区公园游人稳定型活动记录表 | 第113-114页 |
附录二:社区公园游人流动型活动记录表 | 第114-115页 |
附录三:调查问卷 | 第115-117页 |
附录四:社区公园游人稳定型活动记录汇总 | 第117-124页 |
附录五:社区公园游人流动型活动记录汇总 | 第124-125页 |
附录六:社区公园活力构成要素调查数据统计 | 第125-126页 |
附录七:社区公园植物种类统计 | 第126-130页 |
附录八:社区公园周边业态内容构成统计 | 第130-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