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劳动安全论文

汾西新峪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煤矿事故原因分析第17-26页
    2.1 事故致因的理论第17-18页
        2.1.1 事故致因理论内涵第17页
        2.1.2 事故致因理论分类第17-18页
    2.2 煤矿人因事故第18-23页
        2.2.1 煤矿人因事故发生原因第18-19页
        2.2.2 Reason的人失误第19页
        2.2.3 Reason的事故致因模型第19-20页
        2.2.4 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第20-23页
    2.3 煤矿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第23-25页
        2.3.1 不安全行为的定义第23页
        2.3.2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第23-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6-46页
    3.1 评价内容和方法第26-30页
        3.1.1 安全评价的内容第26-27页
        3.1.2 安全评价的方法第27-29页
        3.1.3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9页
        3.1.4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综合评价程序第29-30页
    3.2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第30-36页
        3.2.1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则第30-32页
        3.2.2 煤矿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第32页
        3.2.3 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第32页
        3.2.4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第32-36页
    3.3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6-41页
        3.3.1 权重确定的方法第36-38页
        3.3.2 权数的分类第38页
        3.3.3 灰色关联度法第38-41页
    3.4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第41-45页
        3.4.1 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法第41-42页
        3.4.2 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第42-43页
        3.4.3 模糊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第43-44页
        3.4.4 安全等级划分及评价标准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实例第46-57页
    4.1 煤矿简介第46-47页
        4.1.1 矿区概述第46页
        4.1.2 井田地质概况第46-47页
    4.2 煤矿安全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第47-51页
        4.2.1 第一层次评价指标权值计算第47-50页
        4.2.2 第二层次指标权值的计算第50-51页
    4.3 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第51-55页
        4.3.1 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第51-53页
        4.3.2 一级模糊评价第53-55页
        4.3.3 二级模糊评价第55页
        4.3.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55页
    4.4 改进措施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 A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6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兴矿Y型通风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
下一篇:煤堆起尘特性与抑尘剂性能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