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写、符号、术语表 | 第17-2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4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4-25页 |
1.2 吸收式热变换器的研究进展 | 第25-39页 |
1.2.1 革新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1.2.2 寻找替代工质 | 第27-28页 |
1.2.3 改进部件结构 | 第28-30页 |
1.2.4 创新系统流程 | 第30-36页 |
1.2.5 拓宽应用范围 | 第36-3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理论基础 | 第41-60页 |
2.1 系统原理 | 第41-45页 |
2.2 部件和循环的物理模型建立 | 第45-49页 |
2.3 工质物性和相平衡 | 第49-55页 |
2.3.1 理想气体模型 | 第50-51页 |
2.3.2 改进的PT方程法 | 第51-53页 |
2.3.3 电解质NRTL活度系数模型 | 第53-55页 |
2.4 气泡泵模型 | 第55-59页 |
2.4.1 气泡泵流型 | 第55-56页 |
2.4.2 气泡泵物理模型 | 第56-58页 |
2.4.3 两相流性质 | 第58页 |
2.4.4 阻力系数修正 | 第58-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性能分析 | 第60-86页 |
3.1 采用LiBr作为制冷剂吸收剂 | 第60-74页 |
3.1.1 定温工况 | 第60-68页 |
3.1.2 变温工况 | 第68-74页 |
3.2 采用HCOOK作为制冷剂吸收剂 | 第74-82页 |
3.2.1 定温工况 | 第74-78页 |
3.2.2 变温工况 | 第78-82页 |
3.3 LiBr 和 HCOOK 作为制冷剂吸收剂时的循环性能对比 | 第82-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实验装置 | 第86-99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86-89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89-92页 |
4.2.1 设计工况 | 第89-90页 |
4.2.2 扩散气体发生吸收模块 | 第90-91页 |
4.2.3 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 | 第91-92页 |
4.2.4 冷却和预热装置 | 第92页 |
4.3 测量和控制装置 | 第92-94页 |
4.4 实验装置的调试和改进 | 第94-96页 |
4.5 实验步骤 | 第96-98页 |
4.5.1 扩散气体发生吸收性能实验 | 第96-97页 |
4.5.2 气泵模拟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温升性能实验 | 第97页 |
4.5.3 全热驱动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温升性能实验 | 第97-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实验研究 | 第99-128页 |
5.1 扩散气体发生吸收性能实验 | 第99-105页 |
5.1.1 实验内容 | 第99页 |
5.1.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99-104页 |
5.1.3 实验小结 | 第104-105页 |
5.2 气泵模拟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温升性能实验 | 第105-117页 |
5.2.1 实验内容 | 第105-106页 |
5.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106-116页 |
5.2.3 实验小结 | 第116-117页 |
5.3 全热驱动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温升性能实验 | 第117-123页 |
5.3.1 实验内容 | 第117-118页 |
5.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118-122页 |
5.3.3 实验小结 | 第122-123页 |
5.4 气泵模拟与全热驱动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温升性能实验对比 | 第123-124页 |
5.5 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测数据对比 | 第124-12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128-130页 |
6.2 创新点 | 第13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作者简历 | 第146-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