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表 | 第11-2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1-55页 |
1.1 引言 | 第21页 |
1.2 锁阳的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1.2.1 锁阳的生长繁育 | 第22页 |
1.2.2 锁阳的化学成分 | 第22-23页 |
1.2.3 锁阳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第23-24页 |
1.2.4 锁阳的药用价值及生物活性 | 第24-25页 |
1.2.4.1 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 第24页 |
1.2.4.2 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活性 | 第24-25页 |
1.2.4.3 调节消化系统作用 | 第25页 |
1.2.4.4 其它作用 | 第25页 |
1.3 多糖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1.3.1 多糖提取纯化 | 第26-27页 |
1.3.2 多糖化学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1.3.3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8-32页 |
1.3.3.1 免疫调节活性 | 第29-30页 |
1.3.3.2 抗肿瘤活性 | 第30页 |
1.3.3.3 降血糖活性 | 第30-32页 |
1.3.3.4 其它活性 | 第32页 |
1.3.4 多糖降血糖构效关系研究 | 第32-34页 |
1.3.5 多糖在合成纳米粒子方面的研究 | 第34-36页 |
1.4 糖尿病研究概述 | 第36-41页 |
1.4.1 糖尿病的发生 | 第36-38页 |
1.4.2 糖尿病治疗机理及趋势 | 第38页 |
1.4.2.1 促进胰岛 β 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 第38页 |
1.4.2.2 促进肾脏排出葡萄糖改善高血糖 | 第38页 |
1.4.2.3 外科治疗新趋势 | 第38页 |
1.4.3 降糖药物分类 | 第38-39页 |
1.4.3.1 胰岛素增敏剂 | 第39页 |
1.4.3.2 胰岛素促进剂 | 第39页 |
1.4.3.3 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第39页 |
1.4.4 天然产物辅助降血糖功能评价模型概述 | 第39-40页 |
1.4.4.1 动物水平模型 | 第39页 |
1.4.4.2 分子水平模型 | 第39-40页 |
1.4.4.3 细胞水平模型 | 第40页 |
1.4.4.4 高通量筛选模型 | 第40页 |
1.4.5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研究 | 第40-41页 |
1.5 锁阳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1.5.1 锁阳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 | 第41-42页 |
1.5.2 锁阳多糖结构表征 | 第42页 |
1.5.3 锁阳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42-43页 |
1.6 研究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43-44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5页 |
2 锁阳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 | 第55-74页 |
2.1 前言 | 第55-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2.2.3 锁阳多糖的制备 | 第58-62页 |
2.2.3.1 粗提 | 第58-59页 |
2.2.3.2 脱色 | 第59-61页 |
2.2.3.3 脱蛋白 | 第61页 |
2.2.3.4 DEAE-纤维素柱层析 | 第61页 |
2.2.3.5 凝胶层析 | 第61-62页 |
2.2.3.6 纯度检测 | 第62页 |
2.2.3.7 分子量测定 | 第62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62-70页 |
2.3.1 锁阳多糖脱色研究 | 第63-67页 |
2.3.1.1 H2O2脱色 | 第63-65页 |
2.3.1.2 活性碳脱色 | 第65-66页 |
2.3.1.3 大孔树脂脱色 | 第66-67页 |
2.3.2 柱层析结果 | 第67-69页 |
2.3.2.1 Na Cl提取的锁阳多糖柱层析结果 | 第67页 |
2.3.2.2 水提取的锁阳多糖柱层析结果 | 第67-68页 |
2.3.2.3 高温高压水提的锁阳多糖柱层析结果 | 第68-69页 |
2.3.3 纯度检测 | 第69-70页 |
2.3.3.1 含量检测 | 第69页 |
2.3.3.2 分子量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3 锁阳多糖的结构表征研究 | 第74-103页 |
3.1 前言 | 第74-7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5-79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75-76页 |
3.2.1.1 材料 | 第75页 |
3.2.1.2 试剂 | 第75-76页 |
3.2.1.3 主要仪器 | 第76页 |
3.2.2 方法 | 第76-79页 |
3.2.2.1 FT-IR | 第76页 |
3.2.2.2 GC-MS测定单糖组成 | 第76-77页 |
3.2.2.3 GC-MS测定糖苷键类型 | 第77-78页 |
3.2.2.4 NMR分析 | 第78页 |
3.2.2.5 AFM形貌观察 | 第78-79页 |
3.2.2.6 TGA-DSC分析 | 第79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79-100页 |
3.3.1 FT-IR | 第79-80页 |
3.3.2 TGA-DSC分析 | 第80-81页 |
3.3.3 AFM观察形貌 | 第81-83页 |
3.3.4 单糖组成测定 | 第83-86页 |
3.3.5 GC-MS测定糖苷键类型 | 第86-88页 |
3.3.6 NMR分析结构 | 第88-100页 |
3.3.6.1 CSP-SAⅠ结构解析 | 第89-94页 |
3.3.6.2 CSP-SAⅡ结构解析 | 第94-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4 锁阳多糖改善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103-122页 |
4.1 前言 | 第103-10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5-109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5-106页 |
4.2.2 锁阳多糖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4.2.2.1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锁阳多糖 | 第106页 |
4.2.2.2 不同分子量分级锁阳多糖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4.2.2.3 含/不含游离蛋白锁阳多糖的制备 | 第107页 |
4.2.3 Hep G2肝癌细胞培养 | 第107页 |
4.2.4 Hep G2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筛选 | 第107-109页 |
4.2.4.1 葡萄糖消耗量(GC)的测定 | 第108页 |
4.2.4.2 Cell counting Kit-8 (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 | 第108-109页 |
4.2.5 锁阳多糖对Hep G2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第109页 |
4.2.6 统计学方法 | 第109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109-119页 |
4.3.1 供试锁阳多糖的表征 | 第109-112页 |
4.3.2 Hep G2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4页 |
4.3.2.1 不同浓度胰岛素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影响 | 第112页 |
4.3.2.2 胰岛素不同作用时间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4.3.2.3 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稳定时间 | 第113-114页 |
4.3.3 锁阳多糖对Hep G2肝癌细胞(IR)葡萄糖消耗量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114-119页 |
4.3.3.1 不同提取方法锁阳多糖对葡萄糖消耗量影响 | 第115-117页 |
4.3.3.2 不同分子量锁阳多糖对葡萄糖消耗量影响 | 第117-118页 |
4.3.3.3 含/不含游离蛋白锁阳多糖对葡萄糖消耗量影响 | 第118-11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5 锁阳多糖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研究 | 第122-137页 |
5.1 前言 | 第12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2-125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122-123页 |
5.2.2 试验动物与材料 | 第123-124页 |
5.2.3 糖尿病大鼠模型复制 | 第124页 |
5.2.4 锁阳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5.2.4.1 空腹血糖、体重、饮水、饮食的测量 | 第124页 |
5.2.4.2 血清胰岛素的测定 | 第124-125页 |
5.2.4.3 血脂水平的测定 | 第125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125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25-134页 |
5.3.1 CSP-WA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5.3.2 CSP-WA对糖尿病大鼠体重、饮水以及进食量的影响 | 第127-131页 |
5.3.3 改善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作用 | 第131-132页 |
5.3.4 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 | 第132-1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6 纳米钯的锁阳多糖微波合成及其在检测葡萄糖浓度中的应用 | 第137-158页 |
6.1. 前言 | 第13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7-141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37-138页 |
6.2.2 碳粉的前处理 | 第138-139页 |
6.2.3 纳米Pd的微波合成 | 第139-140页 |
6.2.4 检测电极的制备 | 第140页 |
6.2.5 物理表征 | 第140页 |
6.2.6 电化学表征 | 第140-141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141-15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1页 |
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