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红树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1 盐胁迫 | 第11-12页 |
1.2 水淹胁迫 | 第12-13页 |
1.3 重金属胁迫 | 第13-14页 |
1.4 低温胁迫 | 第14-16页 |
1.5 展望 | 第16-17页 |
2.研究背景、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2.2 选题来源 | 第17页 |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3.不同种源秋茄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 第19-31页 |
3.1 试验基地概况 | 第1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3.2.1 材料 | 第19-20页 |
3.2.2 方法 | 第20-21页 |
3.2.2.1 不同种源(引种地)胚轴形态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3.2.2.2 植物生长规律监测 | 第21页 |
3.2.2.3 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21页 |
3.2.2.4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3.3.1 不同种源秋茄胚轴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3.3.2 设施栽培试验不同种源秋茄幼苗生长表现差异 | 第22-26页 |
3.3.2.1 株高生长量 | 第22-23页 |
3.3.2.2 地径 | 第23页 |
3.3.2.3 生物量 | 第23-24页 |
3.3.2.4 光合作用 | 第24-26页 |
3.3.3 田间滩涂栽培试验不同种源秋茄幼苗生长表现差异 | 第26-28页 |
3.3.3.1 株高生长量、地径 | 第26-27页 |
3.3.3.2 生物量 | 第27-28页 |
3.3.4 不同种源胚轴长度、重量、胚轴粗细、种源纬度、冬季设施栽培与田间栽培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29-31页 |
4.不同种源秋茄对自然降温的生理响应规律研究 | 第31-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1.1 材料 | 第31页 |
4.1.2 方法 | 第31-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4.2.1 温度监测 | 第32-33页 |
4.2.2 MDA含量 | 第33-36页 |
4.2.2.1 设施栽培试验MDA含量 | 第34-35页 |
4.2.2.2 田间试验MDA含量温度监测 | 第35-36页 |
4.2.3 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 | 第36-38页 |
4.2.4 SOD活性 | 第38-41页 |
4.2.4.1 设施栽培试验SOD活性 | 第38-40页 |
4.2.4.2 田间试验SOD活性 | 第40-41页 |
4.2.5 脯氨酸含量 | 第41-43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43-45页 |
4.3.1 细胞膜透性 | 第43页 |
4.3.2 渗透调节物质 | 第43-45页 |
5.不同种源秋茄对人工模拟降温的生理响应规律研究 | 第45-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5.2.1 MDA含量 | 第45-46页 |
5.2.2 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 | 第46-47页 |
5.2.3 SOD活性 | 第47-48页 |
5.2.4 脯氨酸含量 | 第48-49页 |
5.2.5 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 | 第49-50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50-52页 |
6.小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