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环糊精和葫芦脲对客体分子的荧光增敏及其分析应用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超分子化学第14-15页
    1.2 环糊精主体第15-23页
        1.2.1 概述第15-16页
        1.2.2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第16-18页
            1.2.2.1 环糊精化学结构第16-17页
            1.2.2.2 环糊精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7-18页
            1.2.2.3 环糊精的水合作用第18页
        1.2.3 环糊精包合物第18-23页
            1.2.3.1 包合作用机理第18-20页
            1.2.3.2 包合物的动态平衡第20-23页
            1.2.3.3 热力学参数第23页
    1.3 葫芦脲主体第23-26页
        1.3.1 概述第23-24页
        1.3.2 葫芦脲的结构与性质第24-26页
            1.3.2.1 葫芦脲的化学结构第24-25页
            1.3.2.2 葫芦脲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5-26页
    1.4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6-31页
        1.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26-27页
        1.4.2 荧光光谱法第27-28页
        1.4.3 核磁共振法第28-29页
        1.4.4 红外光谱第29-30页
        1.4.5 热分析法第30页
        1.4.6 计算机模拟第30-31页
    1.5 环糊精和葫芦脲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31-34页
        1.5.1 在紫外、荧光和磷光分析中的应用第31-32页
        1.5.2 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第32-33页
        1.5.3 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33-34页
第二章 羟丙基-β-环糊精对辣椒素的荧光增敏及其分析应用第34-41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实验部分第34-36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4-35页
        2.2.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2.2.2.1 荧光光谱研究第35页
            2.2.2.2 主客体包合比的测定第35页
            2.2.2.3 相溶解度图的绘制第35页
            2.2.2.4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35-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0页
        2.3.1 荧光光谱的研究第36-37页
        2.3.2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第37页
            2.3.2.1 pH值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37页
            2.3.2.2 HPβCD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37页
            2.3.2.3 试剂的加入顺序和反应时间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37页
        2.3.3 主客体包合比第37-38页
        2.3.4 相溶解度图研究第38-39页
        2.3.5 样品分析第39-40页
            2.3.5.1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第39页
            2.3.5.2 干扰实验第39页
            2.3.5.3 回收率的测定第39-40页
    2.4 结论第40-41页
第三章 葫芦脲对多菌灵的荧光增敏及其在兰州百合中的分析应用第41-48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2页
        3.2.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2.2.1 荧光光谱研究第42页
            3.2.2.2 主客体包合比的测定第42页
            3.2.2.3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3.1 荧光光谱的研究第43-44页
        3.3.2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第44页
            3.3.2.1 pH值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4页
            3.3.2.2 CB[7]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4页
            3.3.2.3 试剂的加入顺序和反应时间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4页
        3.3.3 主客体包合比第44-46页
        3.3.4 样品分析第46-47页
            3.3.4.1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第46页
            3.3.4.2 干扰实验第46页
            3.3.4.3 回收率的测定第46-47页
    3.4 结论第47-48页
第四章 葫芦脲对噻菌灵的荧光增敏及其在双孢菇中的分析应用第48-55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实验部分第48-49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8-49页
        4.2.2 实验方法第49页
            4.2.2.1 荧光光谱研究第49页
            4.2.2.2 主客体包合比的测定第49页
            4.2.2.3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4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9-54页
        4.3.1 荧光光谱的研究第49-50页
        4.3.2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第50-51页
            4.3.2.1 pH值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50页
            4.3.2.2 CB[7]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50-51页
            4.3.2.3 试剂的加入顺序和反应时间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第51页
        4.3.3 主客体包合比第51-53页
        4.3.4 样品分析第53-54页
            4.3.4.1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第53页
            4.3.4.2 干扰实验第53页
            4.3.4.3 回收率的测定第53-54页
    4.4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5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唑—羧酸配体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下一篇:β-或γ-官能团化叔胺的磺酰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