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碳纤维表面结构与形态 | 第11-13页 |
1.2.1 碳纤维的表面形态结构 | 第12页 |
1.2.2 纤维的表面化学结构 | 第12-13页 |
1.3 纤维表面涂层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气相沉积法 | 第13-14页 |
1.3.2 溶胶-凝胶法 | 第14页 |
1.3.3 前驱体浸渍裂解法 | 第14-15页 |
1.3.4 电镀和化学镀法 | 第15页 |
1.3.5 等离子喷涂法 | 第15页 |
1.4 硅硼氮碳(SiBNC)体系的优点 | 第15-18页 |
1.4.1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 第17-18页 |
1.5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 | 第18-19页 |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19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碳纤维的预处理 | 第21-22页 |
2.2.2 涂层的制备 | 第22页 |
2.2.3 聚朋硅氮烷的交联与裂解 | 第22页 |
2.2.4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2页 |
2.4 分析测试及性能表征 | 第22-26页 |
2.4.1 凝胶含量陶瓷产率测试 | 第22-23页 |
2.4.2 相组成 | 第23页 |
2.4.3 微观形貌 | 第23页 |
2.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3页 |
2.4.5 元素分析仪(EA) | 第23-24页 |
2.4.6 XPS元素分析仪 | 第24页 |
2.4.7 抗拉测试 | 第24页 |
2.4.8 热失重分析 | 第24页 |
2.4.9 等温抗氧化分析 | 第24页 |
2.4.10 密度及孔隙率测定 | 第24-25页 |
2.4.11 收缩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4.12 弯曲强度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聚硼硅氮烷的交联与裂解 | 第26-36页 |
3.1 聚硼硅氮烷的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3.2 交联程度与裂解陶瓷产率 | 第27-29页 |
3.3 裂解产物表征 | 第29-30页 |
3.4 裂解过程分析 | 第30-36页 |
第四章 碳纤维表面SiBNC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36-56页 |
4.1 前言 | 第36页 |
4.2 碳纤维表面预处理研究 | 第36-40页 |
4.2.1 碳纤维表面胶脱除工艺研究 | 第36-38页 |
4.2.2 碳纤维表面XPS元素分析 | 第38-40页 |
4.3 SiBNC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40-56页 |
4.3.1 涂层的深度分析 | 第40-44页 |
4.3.2 聚合物溶液浓度对碳纤维涂层的影响 | 第44-47页 |
4.3.3 聚合物溶液浓度对碳纤维涂层抗氧化性的影响 | 第47-52页 |
4.3.4 浸渍裂解周期对碳纤维涂层的影响 | 第52-56页 |
第五章 聚合物转化法制备SiBNC复合材料 | 第56-63页 |
5.1 聚合物预交联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 热压工艺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9-63页 |
5.2.1 热压压力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2 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3 最佳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