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与孝文化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孝与孝文化 | 第12-17页 |
| 一、孝的解释 | 第12-13页 |
| (一) “孝”的含义和内容 | 第12-13页 |
| (二) 孝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 第13页 |
| 二、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 第13-17页 |
| (一) 先秦时代:“孝”的形成期 | 第14-15页 |
| (二) 汉魏隋唐时代:“以孝治天下”时期 | 第15页 |
| (三) 宋元明清时期:孝道走向愚昧化和极端化 | 第15-16页 |
| (四) 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时期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孝感与孝文化的历史渊源 | 第17-24页 |
| 一、孝感的命名 | 第17页 |
| 二、孝感的名孝子 | 第17-19页 |
| (一) 黄香:“扇枕温衾” | 第18页 |
| (二) 董永:“卖身葬父” | 第18页 |
| (三) 孟宗:“哭竹生笋” | 第18-19页 |
| 三、孝感的孝址 | 第19-21页 |
| (一) 故里碑 | 第19页 |
| (二) 董公墓 | 第19-20页 |
| (三) 理丝桥、金梭洞 | 第20页 |
| (四) 孝子祠 | 第20页 |
| (五) 黄香墓 | 第20页 |
| (六) 哭竹港 | 第20-21页 |
| (七) 泣笋台 | 第21页 |
| 四、孝感的孝俗 | 第21-24页 |
| (一) 民俗中的孝文化 | 第21页 |
| (二) 民间文艺中的孝文化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孝感当代孝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24-30页 |
| 一、家庭结构变化打破了传统孝道传承模式 | 第24-26页 |
| (一) 就业方式促使家庭结构变化 | 第24-25页 |
| (二)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遭遇挑战 | 第25-26页 |
| 二、尊老、敬老、养老观念逐渐淡化 | 第26-27页 |
| (一) 家庭重心发生转变 | 第26页 |
| (二) 城乡养老保障机制不平衡 | 第26-27页 |
| (三) 部分青年道德意识丧失 | 第27页 |
| 三、道德评价大环境的缺失 | 第27-30页 |
| (一) 人际关系交往淡漠 | 第27-28页 |
| (二) 孝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 第28页 |
| (三) 青少年缺乏孝心和感恩意识 | 第28-29页 |
| (四) 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 | 第29页 |
| (五) 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孝感当代孝文化的构建 | 第30-39页 |
| 一、孝感构建当代孝文化的前期经验 | 第30-34页 |
| (一) 注重孝德宣传,倡导弘扬孝文化的社会风尚 | 第30-31页 |
| (二) 注重历史遗址保护,显现孝感的孝文化特色 | 第31页 |
| (三) 注重青少年教育,培育孝文化的传承人 | 第31-32页 |
| (四) 注重典型示范,运用榜样力量弘扬孝文化 | 第32-33页 |
| (五) 鼓励文艺创作,提高群众的孝文化品位 | 第33-34页 |
| 二、构建孝感当代孝文化的几点建议 | 第34-39页 |
| (一) 整合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的“筋与骨” | 第34-35页 |
| (二) 开展孝文化活动,丰富孝文化的“血与肉” | 第35-36页 |
| (三) 加强孝德教育宣传,凝聚孝文化的“气与神” | 第36-37页 |
| (四) 建立完善养老机制,铸就孝文化的“剑与盾”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