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藏传佛教拉卜楞寺母子寺关系与影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1 国内研究 | 第9-11页 |
2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四、创新点 | 第12页 |
1 方法论的创新 | 第12页 |
2 文化视角的创新 | 第12页 |
3 研究成果上的创新 | 第12页 |
五、术语界定 | 第12-13页 |
六、关于拉卜楞的子寺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拉卜楞寺的建立和母子寺关系形成和发展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拉卜楞寺的建立 | 第14-17页 |
一、拉卜楞寺建立略述 | 第14-16页 |
二、拉卜楞政教合一制度形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拉卜楞母子寺关系的形成发展 | 第17-24页 |
一、拉卜楞母子寺关系的形成发展 | 第18-21页 |
二、二十世纪中期的变迁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当代拉卜楞母子寺关系的表现形式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拉卜楞母子寺关系中的法事活动 | 第24-28页 |
一、寺内佛事活动 | 第24-25页 |
二、非寺内的法事活动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拉卜楞母子寺关系中的活佛转世认定与培养 | 第28-33页 |
一、转世活佛认定 | 第29-30页 |
二、转世活佛培养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当代拉卜楞寺母子寺关系中的宗教、经济因素 | 第33-48页 |
第一节 当代拉卜楞母子寺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 第33-41页 |
一、郭芒教规(更谦佑恰) | 第33-35页 |
二、学修体系 | 第35-37页 |
三、赤巴活佛 | 第37-39页 |
四、四大赛赤、八大堪布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当代拉卜楞母子寺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 第41-48页 |
一、寺主活佛 | 第41-43页 |
二、与所属部落关系 | 第43-45页 |
三、经济关系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当代拉卜楞寺母子寺关系特点及启示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当代拉卜楞母子寺关系特点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当代拉卜楞母子寺关系的启示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