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7页 |
1.1.1 静脉血栓栓塞的诱因 | 第11-12页 |
1.1.2 VTE的抗凝治疗 | 第12-15页 |
1.1.3 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蛋白发酵及超滤工艺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HPLC法定量测定酵母发酵上清液中重组新蛭素的含量 | 第19-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HPLC检测方法 | 第20页 |
2.2.2 线性关系及灵敏度考察 | 第20页 |
2.2.3 精密度考察 | 第20-21页 |
2.2.4 加标回收率 | 第21页 |
2.2.5 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21页 |
2.2.6 发酵上清检测 | 第2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1-26页 |
2.3.1 色谱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1-23页 |
2.3.2 线性关系及灵敏度考察 | 第23-24页 |
2.3.3 精密度考察 | 第24页 |
2.3.4 加标回收率 | 第24-25页 |
2.3.5 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25页 |
2.3.6 发酵上清检测 | 第25-26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26-29页 |
第3章 重组新蛭素发酵及超滤生产工艺的优化 | 第29-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3.2.1 发酵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0-32页 |
3.2.2 重组新蛭素发酵上清的超滤条件的优化 | 第32-34页 |
3.2.3 重组新蛭素目标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4-46页 |
3.3.1 重组酵母菌高密度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第34-43页 |
3.3.2 中空纤维柱超滤浓缩结果 | 第43-44页 |
3.3.3 重组酵母菌高密度发酵上清纯化结果 | 第44-46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新工艺生产的重组新蛭素产品质量检定 | 第47-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1 试剂 | 第47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7-54页 |
4.2.1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4.2.2 外源性DNA残留检测 | 第48-49页 |
4.2.3 电泳分子量检测 | 第49-50页 |
4.2.4 电泳纯度检测 | 第50页 |
4.2.5 免疫印迹鉴别检测 | 第50-51页 |
4.2.6 HPLC法纯度检测 | 第51页 |
4.2.7 抗凝活性检测 | 第51-52页 |
4.2.8 内毒素检测 | 第52-5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4-59页 |
4.3.1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4.3.2 外源性DNA残留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4.3.3 电泳分子量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4.3.4 电泳纯度检测结果 | 第57页 |
4.3.5 免疫印迹鉴别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4.3.6 HPLC法纯度检测结果 | 第58页 |
4.3.7 抗凝活性检测结果 | 第58页 |
4.3.8 内毒素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重组新蛭素蛋白影响因素及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 第61-77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5.1.1 试剂 | 第61页 |
5.1.2 仪器设备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5.2.1 影响因素实验 | 第61-62页 |
5.2.2 制剂溶解后溶液稳定性 | 第62页 |
5.2.3 长期稳定性实验 | 第6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2-74页 |
5.3.1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 第62-70页 |
5.3.2 制剂溶解后溶液稳定性结果 | 第70-71页 |
5.3.3 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71-74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74-77页 |
5.4.1 影响因素试验总结 | 第74-75页 |
5.4.2 制剂溶解后溶液稳定性试验总结 | 第75页 |
5.4.3 长期稳定性试验总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