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拮抗水生病原菌的南极真菌筛选 | 第14-29页 |
1.1 真菌培养性状观察 | 第14-23页 |
1.1.1 材料和方法 | 第14-16页 |
1.1.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14页 |
1.1.1.2 培养基配制 | 第14-15页 |
1.1.1.3 菌种复苏 | 第15页 |
1.1.1.4 菌种斜面培养 | 第15页 |
1.1.1.5 发酵准备 | 第15页 |
1.1.1.6 大瓶发酵 | 第15页 |
1.1.1.7 发酵产物萃取 | 第15-16页 |
1.1.2 结果与讨论 | 第16-23页 |
1.1.2.1 菌种斜面培养观察 | 第16页 |
1.1.2.2 真菌培养过程观察 | 第16-21页 |
1.1.2.3 发酵产物测定 | 第21-23页 |
1.2 真菌发酵产物活性筛选 | 第23-29页 |
1.2.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1.2.1.1 材料 | 第23-24页 |
1.2.1.2 培养基配制 | 第24页 |
1.2.1.3 细菌复苏与纯化 | 第24页 |
1.2.1.4 抑菌实验纸片制备 | 第24页 |
1.2.1.5 kirby-bauer纸片法抑菌筛选 | 第24页 |
1.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第二章 抗菌活性真菌生长观测与分子鉴定 | 第29-39页 |
2.1 活性真菌生长观测 | 第29-32页 |
2.1.1 材料和方法 | 第29页 |
2.1.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1.2.1 真菌B-7原始形态鉴定 | 第29-30页 |
2.1.2.2 真菌B-7斜面形态鉴定 | 第30页 |
2.1.2.3 真菌B-7种子液形态鉴定 | 第30-31页 |
2.1.2.4 真菌B-7发酵产物形态鉴定 | 第31-32页 |
2.2 活性真菌分子鉴定 | 第32-39页 |
2.2.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2.2.1.1 材料 | 第32-33页 |
2.2.1.2 真菌B-7分子鉴定 | 第33-34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第三章 真菌发酵特征与浸膏活性追踪 | 第39-53页 |
3.1 真菌发酵特征研究 | 第39-41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3.1.1.1 材料 | 第39页 |
3.1.1.2 真菌摇瓶发酵观测 | 第39页 |
3.1.1.3 真菌批量发酵 | 第39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2 真菌发酵浸膏活性追踪 | 第41-53页 |
3.2.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3.2.1.1 材料与设备 | 第41页 |
3.2.1.2 发酵浸膏分离总体流程图 | 第41-42页 |
3.2.1.3 发酵浸膏初次分离步骤 | 第42-43页 |
3.2.1.4 组分1-6-1-2和1-6-4-3-3分离与鉴定 | 第43-44页 |
3.2.1.5 组分1-5-2-2分离与鉴定 | 第44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3.2.2.1 粗浸膏第一次分离 | 第44-46页 |
3.2.2.2 组分1-6分离 | 第46-47页 |
3.2.2.3 组分1-6-1分离 | 第47-48页 |
3.2.2.4 组分1-6-1-2的结构解析 | 第48-49页 |
3.2.2.5 组分1-6-4分离 | 第49-50页 |
3.2.2.6 组分1-6-4-3-3的结构解析 | 第50-51页 |
3.2.2.7 组分1-5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51-52页 |
3.2.2.8 其余组分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绩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附录一 真菌分离化合物的波谱和质谱 | 第66-71页 |
组分1-6-1-2的波谱 | 第66-68页 |
组分1-6-4-3-3的波谱和质谱 | 第68-70页 |
组分1-5-2-2的波谱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