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罗伯茨绿僵菌可变剪接事件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缩略词及符号表第14-15页
文献综述第15-24页
引言第24-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9页
    1.1 材料第27-28页
        1.1.1 供试菌株与昆虫第27页
        1.1.2 培养基的配制第27页
        1.1.3 主要试剂第27页
        1.1.4 主要试剂溶液配方第27-28页
        1.1.5 主要仪器设备第28页
    1.2 实验方法第28-39页
        1.2.1 四大条件下培养罗伯茨绿僵菌第28-30页
        1.2.2 样本总RNA的提取第30-31页
        1.2.3 样本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1-32页
        1.2.4 罗伯茨绿僵菌RNA文库的建立及Illumina测序第32-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57页
    2.1 罗伯茨绿僵菌的RNA-seq测序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39-40页
        2.1.1 RNA-Seq测序的数据概况第39页
        2.1.2 RNA-Seq测序的数据质量分析第39-40页
    2.2 罗伯茨绿僵菌中超多的可变剪接事件第40-42页
        2.2.1 RNA-Seq测序的数据概况第40-41页
        2.2.2 可变剪接事件分布第41页
        2.2.3 可变剪接基因分组及数据分析第41-42页
    2.3 罗伯茨绿僵菌中剪接因子及其可变剪接事件第42-48页
        2.3.1 数据中出现的剪接调控子第42-44页
        2.3.2 U2AF蛋白家族的可变剪接事件第44-48页
    2.4 罗伯茨绿僵菌中与毒力相关的蛋白酶发生的可变剪接事件第48-50页
        2.4.1 蛋白酶及其表达状况第48页
        2.4.2 蛋白酶发生可变剪接事件的比较第48-50页
    2.5 罗伯茨绿僵菌中几丁质酶的表达及可变剪接事件第50-52页
        2.5.1 几丁质酶表达第50页
        2.5.2 几丁质酶中可变剪接事件及物种间可变剪接差异第50-52页
    2.6 可变剪接基因的分类及功能性注释第52-57页
        2.6.1 基因分类及功能性注释(GO)结果第52-53页
        2.6.2 较多变体基因富集的通路分析第53-57页
3 讨论第57-60页
    3.1 RNA-seq 测序优化表达基因框架第57页
    3.2 高等生物与低等生物可变剪接的比较第57-58页
    3.3 剪接调控子的可变剪接第58页
    3.4 与昆虫病原真菌毒力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第58-59页
    3.5 可变剪接基因的功能性注释第59-60页
4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红枣分级及其执行装置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马铃薯晚疫病早期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