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严歌苓笔下“缺陷性”男性形象的特质和类别 | 第12-27页 |
2.1 “缺陷性”男性形象的特质 | 第12-19页 |
2.1.1 性别弱化 | 第12-17页 |
2.1.2 非理想化 | 第17-19页 |
2.2 “缺陷性”男性形象的类别 | 第19-27页 |
2.2.1 肢体残缺之伤 | 第21-22页 |
2.2.2 智力残疾之苦 | 第22-23页 |
2.2.3 心理创伤之痛 | 第23-25页 |
2.2.4 人格异化之悲 | 第25-27页 |
3 严歌苓笔下“缺陷性”男性形象的叙事策略 | 第27-44页 |
3.1 困境叙事 | 第27-33页 |
3.1.1 苦难的文革岁月 | 第27-29页 |
3.1.2 艰苦的异域环境 | 第29-32页 |
3.1.3 复杂的情感纠葛 | 第32-33页 |
3.2 传奇叙事 | 第33-38页 |
3.2.1 军旅传奇 | 第34-35页 |
3.2.2 海外传奇 | 第35-37页 |
3.2.3 历史传奇 | 第37-38页 |
3.3 双构性叙事 | 第38-44页 |
3.3.1 “叠置+组接”的时间双构 | 第39-40页 |
3.3.2 “叠置+拼贴”的空间双构 | 第40-41页 |
3.3.3 “故事+思想”的阐释双构 | 第41-44页 |
4 严歌苓笔下“缺陷性”男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 第44-57页 |
4.1 东西关照,视阈广阔——冷静客观的历史生态呈现 | 第44-46页 |
4.1.1 向内:特殊岁月的创伤梦魇 | 第44-45页 |
4.1.2 向外:域外移民的生存窘境 | 第45-46页 |
4.2 互文之下,隐秘之殇——文学和文化的巧妙联结 | 第46-53页 |
4.2.1 于黑暗中沉沦——男性“残缺性”的悲剧指向 | 第47-49页 |
4.2.2 在夹缝中求生——两性“边缘化”的共同体认 | 第49-51页 |
4.2.3 “规范性别关系”表层颠覆下的深层指向 | 第51-53页 |
4.3 性别对话,和而不同——两性和解意识的自然表达 | 第53-57页 |
4.3.1 东方男性与东方女性的和解 | 第54-55页 |
4.3.2 西方男性和东方女性的和解 | 第55-57页 |
5 结语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