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乡村自身发展的迷失 | 第9页 |
·村落与城市交替界的不宁静 | 第9页 |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总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优势 | 第11-12页 |
·研究创新 | 第12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2-17页 |
·A、B两村地理环境简介 | 第12-14页 |
·历史文化背景 | 第14页 |
·A、B两村近30年发展过程 | 第14-17页 |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 | 第14页 |
·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末 | 第14-15页 |
·21世纪初——至今 | 第15-17页 |
2.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关于文化变迁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文化变迁的动因研究 | 第17页 |
·文化变迁的区域性研究 | 第17-18页 |
·关于农村社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国外农村社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国内农村社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3.A村"空壳式"发展模式导向下的经济文化变迁 | 第21-31页 |
·村落经济发展层面 | 第21-23页 |
·小时工的出现:余某的家庭 | 第21-22页 |
·村落发展动力:农民的生命意义 | 第22-23页 |
·村落社会组织层面 | 第23-26页 |
·"徘徊"的青年:王某与他儿子们的故事 | 第23-24页 |
·留守老人:农村基督教堂 | 第24-26页 |
·村落文化变迁层面 | 第26-31页 |
·青少年服装变迁 | 第26-27页 |
·乡村土葬制度变迁 | 第27-28页 |
·父权文化的没落:祖坟的祭祀 | 第28-29页 |
·"奢靡"的青少年 | 第29页 |
·方言的变化 | 第29-31页 |
4.B村"留守本土式"发展模式导向下的经济文化变迁 | 第31-37页 |
·B村本土化发展的方式 | 第31-32页 |
·B村"留守本土式"发展模式导向下的经济文化变迁 | 第32-37页 |
·经济方面 | 第32-35页 |
·社会方面 | 第35-37页 |
5.A、B两村不同发展模式所引发的思考 | 第37-39页 |
·村落繁荣的动力在自身 | 第37页 |
·外出务工并非久远之计 | 第37-38页 |
·建立各种乡村组织,完善村落集体生活 | 第38-39页 |
6 乡村发展思路设想 | 第39-40页 |
7.余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A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