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机床设计、制造与维修论文

基于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定子电阻辨识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电主轴概述第12-13页
    1.2 交流调速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1.3 带有定子电阻辨识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4 BP神经网络的发展现状第18-19页
    1.5 课题来源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1 课题来源第19页
        1.5.2 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电主轴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第20-42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电主轴直接转矩控制原理第20-22页
    2.3 高速电主轴的动态数学模型以及常用的坐标变换第22-26页
        2.3.1 αβ坐标系和Clarke变换第22-24页
        2.3.2 dq坐标系和Park变换第24页
        2.3.3 电主轴的动态数学模型第24-26页
    2.4 逆变器数学模型以及空间电压矢量第26-29页
    2.5 磁链模型第29-32页
        2.5.1 u-i模型第29-30页
        2.5.2 i-n模型第30-31页
        2.5.3 u-n模型第31-32页
    2.6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第32-38页
        2.6.1 磁链观测与调节第32-33页
        2.6.2 转矩观测与调节第33-34页
        2.6.3 电压坐标3/2变换第34页
        2.6.4 定子磁链扇区的判断第34-35页
        2.6.5 电压矢量选择第35-36页
        2.6.6 速度的控制与调节第36页
        2.6.7 逆变器第36-37页
        2.6.8 电主轴以及直接转矩控制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第37-38页
    2.7 高速电主轴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以及结果分析第38-40页
    2.8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定子电阻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测试第42-48页
    3.1 定子电阻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影响第42-43页
    3.2 影响定子电阻的因素第43页
    3.3 定子电阻特性试验研究第43-47页
        3.3.1 电主轴定子电阻检测方法第44-45页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基于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改进BP神经网络第48-60页
    4.1 概述第48页
    4.2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第48-50页
        4.2.1 迁移算子第49页
        4.2.2 变异算子第49页
        4.2.3 清除算子第49-50页
    4.3 基于随机扰动的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第50-51页
        4.3.1 混合迁移算子第50-51页
        4.3.2 Cauchy变异算子第51页
        4.3.3 随机扰动算子第51页
    4.4 BP神经网络在电主轴定子电阻辨识上面的应用第51-56页
        4.4.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第52页
        4.4.2 BP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第52-54页
        4.4.3 BP算法的步骤和流程第54页
        4.4.4 BP神经网路辨识电主轴定子电阻的应用第54-56页
    4.5 改进BP神经网络辨识定子电阻的实现第56-57页
    4.6 辨识仿真及结果分析第57-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基于模型设计的DSP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第60-72页
    5.1 基于模型设计第60页
    5.2 基于模型设计的开发流程第60-66页
        5.2.1 基于模型设计的开发优势第60-62页
        5.2.2 基于模型设计的步骤第62页
        5.2.3 基于模型设计的编程实例第62-66页
    5.3 基于模型设计的DTC系统自动代码生成第66-71页
        5.3.1 主程序模块第66-67页
        5.3.2 直接转矩控制模块第67-69页
        5.3.3 MLBBO-BP定子电阻辨识模块第69页
        5.3.4 速度检测模块第69-70页
        5.3.5 系统运行以及代码生成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页
    6.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个人简介第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径流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水蚀动力参数时空演化特征
下一篇: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