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改性木薯秸秆的制备及吸附铅、锌、镉、铜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1.1 重金属污染概述第13页
    1.2 重金属的性质和环境危害第13-15页
        1.2.1 铅的性质和危害第13-14页
        1.2.2 锌的性质和危害第14页
        1.2.3 镉的性质和危害第14-15页
        1.2.4 铜的性质和危害第15页
    1.3 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技术第15-18页
        1.3.1 膜分离法第15-16页
        1.3.2 化学沉淀法第16页
        1.3.3 植物修复法第16页
        1.3.4 离子交换法第16-17页
        1.3.5 吸附法第17-18页
    1.4 木薯秸秆吸附剂研究背景第18-20页
    1.5 课题研究意义第20-21页
    1.6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改性秸秆吸附剂的制备第22-36页
    2.1 前言第22-23页
    2.2 实验原料第23-24页
        2.2.1 木薯秸秆第23页
        2.2.2 实验药品第23页
        2.2.3 实验仪器设备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2.3.1 木薯秸秆的预处理第24页
        2.3.2 木薯秸秆的碱化第24页
        2.3.3 乙二胺四乙酸酐(EDTAD)的合成第24-25页
        2.3.4 EDTAD改性木薯秸秆吸附剂的合成第25-26页
        2.3.5 外观形貌分析第26页
        2.3.6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26页
        2.3.7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6-27页
        2.3.8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7页
        2.3.9 元素分析第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2.4.1 温度的影响第27-28页
        2.4.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28页
        2.4.3 EDTAD用量的影响第28-29页
        2.4.4 DMF用量的影响第29-30页
        2.4.5 吸附剂外观的变化第30页
        2.4.6 扫描电镜分析第30-32页
        2.4.7 红外光谱分析第32-33页
        2.4.8 XRD分析第33-35页
        2.4.9 元素分析第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改性木薯秸秆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第36-64页
    3.1 前言第36页
    3.2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2.1 实验药品第36页
        3.2.2 实验仪器设备第36-37页
    3.3 实验方法第37-39页
        3.3.1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第37页
        3.3.2 标准曲线的制作及重金属离子的测定第37页
        3.3.3 投加量对改性碱化木薯秸秆吸附量的影响第37页
        3.3.4 pH对改性碱化木薯秸秆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3.3.5 振荡速率对改性木薯秸秆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38页
        3.3.6 吸附时间对改性木薯秸秆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38页
        3.3.7 不同温度下初始浓度对改性木薯秸秆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8页
        3.3.8 吸附动力学第38-39页
        3.3.9 吸附等温线第39页
        3.3.10 数据分析处理第3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9-63页
        3.4.1 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3.4.2 pH对改性木薯秸秆吸附不同重金属的影响第41-42页
        3.4.3 振荡速率对改性木薯秸杆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42-43页
        3.4.4 吸附时间对改性木薯秸秆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3.4.5 吸附动力学第44-52页
        3.4.6 吸附等温线第5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再生解吸实验第64-68页
    4.1 实验材料第64-65页
        4.1.1 实验药品第64-65页
        4.1.2 实验仪器设备第65页
    4.2 实验方法第65-66页
        4.2.1 饱和吸附剂的制备第65页
        4.2.2 饱和吸附剂的再生第65页
        4.2.3 再生吸附剂的吸附第65页
        4.2.4 数据处理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页
    5.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荷电中空纤维纳滤膜对水中典型药物分子截留研究
下一篇:南京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观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