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研究--以浙江安吉县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第10-11页
        1.1.1 时代背景第10页
        1.1.2 我国现代乡村聚落景观不断发展第10-11页
        1.1.3 我国乡村改造实践现存问题第11页
    1.2 研究对象第11-13页
        1.2.1 概念界定第11-13页
        1.2.2 范围界定第13页
    1.3 研究综述第13-17页
        1.3.1 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相关研究第14-17页
        1.3.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7页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17-18页
        1.4.1 研究目标第17页
        1.4.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3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及浙江安吉县乡村聚落改造实践相关概述第20-30页
    2.1 安吉县乡村新农村建设背景与相关理论第20-22页
        2.1.1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第20页
        2.1.2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第20-21页
        2.1.3 安吉县乡村聚落改造实践相关政策依据第21-22页
    2.2 安吉县地理环境与乡村聚落第22-24页
        2.2.1 安吉县地理特征与历史背景第22-23页
        2.2.2 安吉县土地水域环境资源概况第23页
        2.2.3 安吉县社会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第23-24页
    2.3 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模式第24-26页
        2.3.1 改造实践思想第24页
        2.3.2 改造实践原则第24页
        2.3.3 改造实践规划重点第24-25页
        2.3.4 多层次发展的安吉新农村建设模式第25-26页
    2.4 安吉县乡村聚落发展现况第26-28页
        2.4.1 村庄建设历程第26页
        2.4.2 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第26-27页
        2.4.3 基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综合考虑的安吉县乡村改造类型分类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自然风景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第30-44页
    3.1 特色与现状第30-32页
        3.1.1 地理环境生态资源丰富第30-31页
        3.1.2 向休闲旅游业转型的产业现况第31页
        3.1.3 较为完善的村庄发展基础第31-32页
    3.2 村庄改造策略第32-35页
        3.2.1 总体思路第32页
        3.2.2 改造原则第32页
        3.2.3 功能定位第32-33页
        3.2.4 改造目标第33-34页
        3.2.5 综合改造策略第34-35页
    3.3 聚落景观改造实践方法第35-41页
        3.3.1 以主要景观为发展重点,多层次发展的村域聚落景观改造结构第35-36页
        3.3.2 以乡土特色为载体,特色鲜明的乡村景观节点改造第36-38页
        3.3.3 保留特色的建筑单体改造第38-40页
        3.3.4 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平面布局第40页
        3.3.5 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第40-41页
    3.4 有序的外部景观改造第41-43页
        3.4.1 庭院景观优化与滨水景观升级第41-42页
        3.4.2 以村民为主体,重视“竹文化”的景观提升第42页
        3.4.3 公共基础设施仍需完善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历史文化保护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第44-62页
    4.1 历史文化保护型乡村的特色与现状第44-46页
        4.1.1 丰富的历史文化物质资源第44-45页
        4.1.2 底蕴深厚的非物质人文资源第45页
        4.1.3 引领地域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发展第45-46页
    4.2 历史文化保护型乡村改造策略第46-50页
        4.2.1 总体思路与改造四原则第46页
        4.2.2 发展文化新业态的产业定位第46-47页
        4.2.3 阶段化目标第47-48页
        4.2.4 分区保护的综合改造策略第48-50页
    4.3 历史文化物质景观保护性改造实践——以鄣吴镇鄣吴村为例第50-57页
        4.3.1 核心街巷系统保护型改造第50-52页
        4.3.2 重点历史建筑“场所精神”与“时间感”的保留改造第52-56页
        4.3.3 人居乡土建筑特色引导改造第56-57页
        4.3.4 点带结合的绿化体系第57页
        4.3.5 保留为主、因地制宜的细节改造第57页
    4.4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构实践第57-59页
        4.4.1 传统文化的实体化寄托第57-58页
        4.4.2 特色文化的叙事性重构第58-59页
        4.4.3 产业迁移、重组与提升第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五章 产业多元的综合创意体验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第62-74页
    5.1 特色与现状第62-63页
        5.1.1 地理区位优势便捷第62-63页
        5.1.2 重视产业转变的产业现状第63页
        5.1.3 创新理念的深入开展第63页
    5.2 产业多元的综合创意体验型乡村建设改造策略第63-66页
        5.2.1 改造实践思路与定位第63-64页
        5.2.2 四大规划理念第64页
        5.2.3 把握机遇、引领发展的改造目标第64页
        5.2.4 建设乡村生活综合体的解析第64-65页
        5.2.5 改造建设主体分析第65-66页
    5.3 产业多元的综合创意体验型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方法第66-72页
        5.3.1 分重点多层次的分区组团发展第66-68页
        5.3.2 在乡村空间中嵌入“激活点”提升聚落空间第68-70页
        5.3.3 多样完善的生态化基础设施第70-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对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的影响及启发第74-82页
    6.1 总体改造格局与原则第74-75页
        6.1.1 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整体格局第74-75页
        6.1.2 地域性与时代性原则第75页
        6.1.3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第75页
        6.1.4 现实性与持续性原则第75页
    6.2 新农村建设对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的积极影响第75-78页
        6.2.1 聚族而居转向便捷生活的新聚落空间模式第75-77页
        6.2.2 村民多元化就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77页
        6.2.3 传统村落格局得到保留,文脉发展延伸第77页
        6.2.4 建筑构筑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第77-78页
    6.3 新农村建设对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的消极影响第78-79页
        6.3.1 新建农居均千篇一律,民居地方特色减弱第78-79页
        6.3.2 改造的不均衡性使得政策与实践脱节第79页
        6.3.3 对乡村评价的片面化使得急功近利的改造渐长第79页
    6.4 安吉县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的启发第79-80页
        6.4.1 改造应构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为主导的规划理念第79-80页
        6.4.2 在改造中对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第80页
        6.4.3 保留乡土民俗特色,传承文保理念第80页
    6.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结论第82-84页
    反思第84页
    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参与课题第90-91页
附录 B:附表第91-94页
附录 C:访谈资料整理第94-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丁村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纹样研究
下一篇:空气在三维内肋管中的强化换热和流阻特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