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气化、电能应用论文--电力拖动(电气传动)论文--控制系统论文--同步旋转及随动系统论文

永磁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图、表清单第9-13页
注释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伺服系统概述第14-16页
     ·伺服系统的概念第14页
     ·伺服系统的发展历史第14-15页
     ·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第15页
     ·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第15-16页
   ·永磁同步电动机介绍第16-19页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第16-17页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第17页
     ·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第17-18页
     ·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策略第18-19页
   ·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第19-21页
     ·速度伺服性能指标第19-21页
     ·位置伺服性能指标第21页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硬件平台第23-34页
   ·引言第23-24页
   ·以DSP 为核心的伺服驱动控制器第24-27页
     ·主控芯片第24-25页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第25-26页
     ·输出信号调理电路第26-27页
   ·以MCU 为核心的人机界面第27-32页
     ·人机界面主控芯片第27-28页
     ·矩阵式键盘第28-29页
     ·液晶显示第29-31页
     ·EEPROM 模块及SPI 通讯第31-32页
   ·保护电路第32-33页
   ·本章小节第33-34页
第三章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软件设计第34-41页
   ·引言第34页
   ·伺服驱动控制器软件设计第34-36页
     ·编程语言选择第34页
     ·软件总体结构第34-36页
     ·速度测算第36页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第36-40页
     ·键盘扫描模块第36-38页
     ·液晶显示模块第38-39页
     ·SPI 通讯模块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空载动态性能分析第41-54页
   ·引言第41页
   ·电流环第41-45页
     ·电流环频域设计第41-43页
     ·电流环性能分析第43-45页
   ·速度环第45-51页
     ·PI 参数对速度环性能影响第45-47页
     ·改进PI 控制器第47-48页
     ·微分负反馈第48-49页
     ·速度环实验验证第49-51页
   ·位置环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负载动态性能研究第54-74页
   ·引言第54页
   ·转动惯量辨识第54-55页
     ·系统辨识的概念第54-55页
     ·转动惯量辨识常用方法第55页
   ·直接计算法和离线加减速法第55-57页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第57-61页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第57-59页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仿真研究第59-60页
     ·离散模型参考自适应辨识实验研究第60-61页
   ·两种改进辨识法第61-67页
     ·基于加减速法改进辨识法第61-64页
     ·基于二分法改进辨识法第64-67页
   ·负载转矩辨识及补偿第67-72页
     ·负载转矩辨识仿真分析第67-69页
     ·负载转矩辨识实验分析第69-71页
     ·负载转矩补偿分析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工作总结第74页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致谢第79-8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在学期间所获荣誉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激式L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
下一篇:半周期控制的单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半桥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