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八股文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9页 |
| 1.2 戏曲八股文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2 戏曲八股文概说 | 第13-35页 |
| 2.1 戏曲八股文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23页 |
| 2.1.1 八股文 | 第13-18页 |
| 2.1.2 戏曲八股文 | 第18-23页 |
| 2.2 戏曲八股文作品分析 | 第23-35页 |
| 2.2.1 《西厢》制艺 | 第23-27页 |
| 2.2.2 《牡丹亭文新编》 | 第27-35页 |
| 3 戏曲八股文出现的原因 | 第35-47页 |
| 3.1 明末清初文人的戏剧观念和创作实践 | 第35-42页 |
| 3.1.1 文人戏剧观念 | 第37-40页 |
| 3.1.2 作家创作实践 | 第40-41页 |
| 3.1.3 家乐活动渗透 | 第41-42页 |
| 3.2 文人对两种文体的熟识 | 第42-47页 |
| 3.2.1 八股文是安身立命之本 | 第42-43页 |
| 3.2.2 上层文人对戏曲的熟知和关怀 | 第43-47页 |
| 4 戏曲八股文在戏剧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 第47-57页 |
| 4.1 《牡丹亭文新编》出现的意义 | 第47-48页 |
| 4.2 戏曲八股文的独特价值 | 第48-52页 |
| 4.2.1 对人物心灵的探究 | 第48-50页 |
| 4.2.2 自主选择情感寄托 | 第50-52页 |
| 4.3 从戏曲八股文看明末清初文人的戏曲接受 | 第52-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A | 第61-65页 |
| 附录B | 第65-6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