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110千伏万宝变电站电气的系统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设计原则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万宝区电网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变电站设计原则和依据 | 第1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110千伏万宝变电站的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 第14-25页 |
2.1 电力负荷预测 | 第14-18页 |
2.1.1 供电分区概况 | 第14页 |
2.1.2 电力负荷预测 | 第14-17页 |
2.1.3 主变台数及容量的选择 | 第17-18页 |
2.2 接入系统方案 | 第18-20页 |
2.3 送电线路及导线截面 | 第20-24页 |
2.3.1 送电线路路径 | 第20-22页 |
2.3.2 线路主要杆塔及形式 | 第22-23页 |
2.3.3 导线截面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110千伏万宝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 | 第25-37页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第25-29页 |
3.1.1 基本要求及形式 | 第25-27页 |
3.1.2 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 | 第27-29页 |
3.2 短路电流计算 | 第29-31页 |
3.2.1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3.2.2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 第30-31页 |
3.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第31-33页 |
3.3.1 110kV设备选择 | 第31-33页 |
3.3.2 10kV设备选择 | 第33页 |
3.3.3 站用变选择 | 第33页 |
3.4 电气总平面的规划 | 第33-34页 |
3.5 防雷及接地设计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110千伏万宝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设计 | 第37-45页 |
4.1 二次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4.2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 第38-40页 |
4.2.1 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4.2.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第38页 |
4.2.3 元件保护配置方案 | 第38-40页 |
4.3 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 | 第40-42页 |
4.3.1 远动系统 | 第41页 |
4.3.2 调度端系统 | 第41-42页 |
4.4 系统通信设计 | 第42-43页 |
4.4.1 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4.4.2 需求分析 | 第42页 |
4.4.3 系统通信方案 | 第42-43页 |
4.5 一体化电源系统设计 | 第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万宝变电站工程规划 | 第45-54页 |
5.1 万宝变电站站址选择 | 第45-46页 |
5.2 供排水及采暖通风系统设计 | 第46-47页 |
5.3 火灾探测报警及消防系统设计 | 第47-48页 |
5.3.1 设计依据 | 第47页 |
5.3.2 万宝变消防系统 | 第47-48页 |
5.4 变电站建设前后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第48-53页 |
5.4.1 潮流计算 | 第48-49页 |
5.4.2 方案二站址情况下的系统潮流数据 | 第49-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54-57页 |
6.1 主要完成工作 | 第54-55页 |
6.2 万宝变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55-56页 |
6.3 后续工作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1 电气主接线图 | 第60-61页 |
附录2 电气总平面图 | 第61-62页 |
附录3 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