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中泻火汤治疗哮病·发作期·热哮(中气不足,大肠瘀积)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1 古代中医文献整理 | 第10-13页 |
| 1.1 中医对哮病病名认识 | 第10页 |
| 1.2 中医对哮病病因病机认识 | 第10-12页 |
| 1.3 中医对哮病治法认识 | 第12-13页 |
| 2 现代中医文献整理 | 第13-19页 |
| 2.1 病因病机 | 第13-16页 |
| 2.2 治疗方面 | 第16-19页 |
| 3 现代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进展 | 第19-21页 |
| 3.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9页 |
| 3.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 | 第19-21页 |
| 4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2-32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 1.1 哮病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1.3 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24页 |
| 2.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4页 |
| 2.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4页 |
| 2.3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4页 |
| 3 研究方法及分析 | 第24-26页 |
| 3.1 病例来源 | 第24-25页 |
| 3.2 背景资料 | 第25页 |
| 3.3 治疗方案 | 第25-26页 |
| 4 观察指标和结果 | 第26-32页 |
| 4.1 疗效性观察 | 第26-28页 |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29页 |
| 4.3 观察指标评价 | 第29页 |
| 4.4 临床观察结果 | 第29-31页 |
| 4.5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2-36页 |
| 1 立题背景 | 第32页 |
| 2 立题思想 | 第32-35页 |
| 2.1 学术思想 | 第32-34页 |
| 2.2 组方分析 | 第34-35页 |
| 3 疗效分析与结论 | 第35-36页 |
| 3.1 综合疗效分析 | 第35页 |
| 3.2 具体疗效分析 | 第35页 |
| 3.3 结论 | 第35页 |
| 3.4 问题与展望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