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海绵城市规划研究初探--以河南省太康县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动态 | 第15-22页 |
1.2.1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1.2.2 “海绵城市”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雨洪管理的国际实践经验借鉴 | 第18-22页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阐释 | 第22-24页 |
1.3.1 海绵城市 | 第22-23页 |
1.3.2 豫东平原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24-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 第27-37页 |
2.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 第27-29页 |
2.2 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 第29-36页 |
2.2.1 打造“五位一体”的城市海绵体 | 第29-30页 |
2.2.2 建设多元化海绵目标体系 | 第30-32页 |
2.2.3 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 第32-35页 |
2.2.4 统筹规划建设各项海绵设施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豫东平原海绵城市建设特色研究 | 第37-49页 |
3.1 豫东平原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 第37-38页 |
3.1.1 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 第37页 |
3.1.2 水生态有待恢复 | 第37-38页 |
3.1.3 水环境状况污染更为严重 | 第38页 |
3.1.4 水资源超量开采 | 第38页 |
3.2 豫东平原海绵城市建设特色 | 第38-49页 |
3.2.1 因地制宜的构建豫东平原海绵空间布局 | 第38-39页 |
3.2.2 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体系 | 第39-43页 |
3.2.3 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 | 第43-49页 |
4 规划实践:太康县海绵城市规划 | 第49-83页 |
4.1 太康县概况 | 第50-54页 |
4.1.1 行政区划 | 第50页 |
4.1.2 经济概况 | 第50页 |
4.1.3 水资源 | 第50页 |
4.1.4 地形地貌 | 第50-51页 |
4.1.5 气候条件 | 第51-53页 |
4.1.6 城市建设现状 | 第53页 |
4.1.7 小结 | 第53-54页 |
4.2 太康县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第54-59页 |
4.2.1 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第54页 |
4.2.2 河流水系概况 | 第54-56页 |
4.2.3 水环境质量 | 第56页 |
4.2.4 现状下垫面分析 | 第56页 |
4.2.5 涉水基础设施现状 | 第56-57页 |
4.2.6 问题识别 | 第57-59页 |
4.2.7 小结 | 第59页 |
4.3 海绵城市目标和具体指标 | 第59-61页 |
4.3.1 总体目标 | 第59页 |
4.3.2 分类目标 | 第59-60页 |
4.3.3 小结 | 第60-61页 |
4.4 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 第61-65页 |
4.4.1 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61-63页 |
4.4.2 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 第63-65页 |
4.4.3 小结 | 第65页 |
4.5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 | 第65-67页 |
4.5.1 管控单元划分 | 第65页 |
4.5.2 径流单元管控 | 第65-67页 |
4.5.3 小结 | 第67页 |
4.6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 | 第67-79页 |
4.6.1 水生态体系构建 | 第67-69页 |
4.6.2 水安全体系构建 | 第69-72页 |
4.6.3 水环境体系构建 | 第72-75页 |
4.6.4 水资源体系构建 | 第75-77页 |
4.6.5 水文化体系构建 | 第77-79页 |
4.7 低影响开发设计指引 | 第79-8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结语 | 第83-8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5.2 研究创新 | 第84页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