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风险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18-23页 |
2.1 风险及风险控制的定义 | 第18页 |
2.2 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信用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8-20页 |
2.2.2 操作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 第20页 |
2.2.3 流动性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银行系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分析 | 第23-32页 |
3.1 银行系P2P网络借贷的起源 | 第23-24页 |
3.2 银行系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2.1 银行系P2P网贷的平台数量及质量 | 第24-25页 |
3.2.2 银行系P2P网贷行业的成交规模 | 第25页 |
3.2.3 银行系P2P网贷行业的综合利率 | 第25-26页 |
3.2.4 银行系P2P网贷平台标的借款期限 | 第26-27页 |
3.2.5 银行系P2P网络借贷平台标的种类 | 第27页 |
3.3 银行系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分析 | 第27-30页 |
3.3.1 信用风险 | 第27-28页 |
3.3.2 操作风险 | 第28-29页 |
3.3.3 流动性风险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银行系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32-48页 |
4.1 案例介绍 | 第32-35页 |
4.1.1 陆金所 | 第32-33页 |
4.1.2 开鑫贷 | 第33-34页 |
4.1.3 小企业E家 | 第34-35页 |
4.2 借款人信用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35-41页 |
4.2.1 贷前审核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4.2.2 贷后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4.3 操作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4.3.1 中间账户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4.3.2 技术安全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4.4 流动性风险控制的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4.5 银行系网贷平台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5章 对银行系P2P平台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48-51页 |
5.1 将日常社交和交易数据纳入借款人信用评价 | 第48页 |
5.2 加强企业借款人的信息审核 | 第48-49页 |
5.3 加强资金使用控制 | 第49页 |
5.4 拆标要合理 | 第49-50页 |
5.5 与银行建立资金存管关系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