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发展趋势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7-20页 |
第2章 采用螺栓连接的装配式RCS节点的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 第20-40页 |
2.1 试验介绍 | 第20-26页 |
2.1.1 试件参数 | 第20-22页 |
2.1.2 试件制作 | 第22页 |
2.1.3 加载方案 | 第22-23页 |
2.1.4 试验结果 | 第23-26页 |
2.2 ABAQUS建模 | 第26-35页 |
2.2.1 ABAQUS介绍 | 第26页 |
2.2.2 材料本构的选取 | 第26-30页 |
2.2.3 单元选择 | 第30-32页 |
2.2.4 模型的分析步设置 | 第32页 |
2.2.5 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2.2.6 部件间的相互作用与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2.2.7 求解与计算 | 第34-35页 |
2.3 模拟结果与验证 | 第35-39页 |
2.3.1 应力云图 | 第35-37页 |
2.3.2 位移图 | 第37-38页 |
2.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节点的参数分析与弯矩-转角关系研究 | 第40-48页 |
3.1 数值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40-43页 |
3.1.1 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2 螺栓预紧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3 预埋端外伸长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半刚性节点的弯矩-转角计算方法 | 第43-46页 |
3.2.1 线性模型 | 第43-44页 |
3.2.2 多项式模型 | 第44页 |
3.2.3 B样条模型 | 第44-45页 |
3.2.4 幂函数模型 | 第45页 |
3.2.5 指数函数模型 | 第45-46页 |
3.3 采用螺栓连接的装配式RCS节点连接处弯矩-转角曲线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节点在OpenSEES中的建模方法 | 第48-60页 |
4.1 OpenSEES介绍 | 第48-49页 |
4.2 节点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3 模型的材料选用 | 第50-53页 |
4.3.1 钢材本构的选用 | 第50-51页 |
4.3.2 混凝土本构的选用 | 第51-53页 |
4.3.3 Hysteretic材料本构 | 第53页 |
4.4 单元的选择 | 第53-55页 |
4.4.1 梁柱单元 | 第54页 |
4.4.2 零长度单元 | 第54-55页 |
4.5 截面划分 | 第55-56页 |
4.6 非线性分析 | 第56页 |
4.7 模型验证 | 第56-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5章 装配式RCS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 | 第60-78页 |
5.1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0-62页 |
5.1.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60页 |
5.1.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加载模式 | 第60-62页 |
5.2 装配式RCS框架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2-70页 |
5.2.1 框架结构分析模型 | 第63-64页 |
5.2.2 水平侧向力模式与荷载工况 | 第64-65页 |
5.2.3 倒三角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5-66页 |
5.2.4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6-67页 |
5.2.5 带有支撑的装配式RCS框架抗震性能 | 第67-70页 |
5.3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5.3.1 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步骤 | 第70-71页 |
5.3.2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 第71-72页 |
5.4 装配式RCS框架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72-75页 |
5.4.1 EL波作用下的结构时程分析 | 第72-73页 |
5.4.2 TAFT波作用下的结构时程分析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