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1-14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第11-12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第12-14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概括第14页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概况第14-18页
        1.3.1 嵌入式负极材料第15-16页
        1.3.2 转化型负极材料第16-17页
        1.3.3 合金化负极材料第17-18页
    1.4 硅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8-24页
        1.4.1 结构纳米化第19-21页
        1.4.2 微观结构设计第21-22页
        1.4.3 构建复合材料第22-24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选题意义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26-27页
        2.1.1 主要实验试剂第26-27页
        2.1.2 主要实验设备第27页
    2.2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27-29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7-28页
        2.2.2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28页
        2.2.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28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8页
        2.2.5 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分析第28页
        2.2.6 热失重(TG)分析第28-29页
        2.2.7 比表面积(BET)分析第29页
    2.3 扣式电池的制备第29-30页
        2.3.1 电极极片的准备第29页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29-30页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0-31页
        2.4.1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30页
        2.4.2 循环伏安测试(CV)第30页
        2.4.3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第30-31页
第3章 OM-Si@NC玉米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31-44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OM-Si@NC玉米状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2-33页
        3.2.1 三维有序介孔硅(OM-Si)的制备第32页
        3.2.2 OM-Si@NC玉米状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2-33页
    3.3 玉米状OM-Si@NC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第33-37页
        3.3.1 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第33页
        3.3.2 热重(TGA)和N_2吸脱附分析第33-35页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5页
        3.3.4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第35-37页
    3.4 OM-Si@NC玉米状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分析第37-42页
        3.4.1 充放电和循环伏安分析第37-38页
        3.4.2 循环和倍率性能分析第38-39页
        3.4.3 交流阻抗(EIS)分析第39-40页
        3.4.4 材料循环后的形貌和结构分析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双稳定结构的空心Si@TiO_2@C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44-55页
    4.1 引言第44-45页
    4.2 双稳定结构的空心Si@TiO_2@C纳米球的制备第45-46页
        4.2.1 空心硅球(HN-Si)的制备第45页
        4.2.2 双稳定结构的空心Si@TiO_2@C纳米球的制备第45-46页
    4.3 双稳定结构的空心Si@TiO_2@C纳米球的物理性能表征第46-49页
        4.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6页
        4.3.2 热重(TGA)和N_2吸脱附分析第46-47页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47-48页
        4.3.4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第48-49页
    4.4 双稳定结构的空心Si@TiO_2@C纳米球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9-54页
        4.4.1 充放电和循环伏安分析第49-50页
        4.4.2 循环和倍率性能分析第50-51页
        4.4.3 交流阻抗(EIS)分析第51-52页
        4.4.4 材料循环后的形貌和结构分析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光伏单晶硅废料衍生的Si/FG/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55-66页
    5.1 引言第55-56页
    5.2 分层次Si/FG/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6-57页
        5.2.1 纳米硅的制备第56页
        5.2.2 Si/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6页
        5.2.3 分层次Si/FG/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6-57页
    5.3 分层次Si/FG/C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57-60页
        5.3.1 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分析第57页
        5.3.2 热重(TGA)分析第57-58页
        5.3.3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第58-60页
    5.4 分层次Si/FG/C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第60-64页
        5.4.1 充放电和循环伏安分析第60页
        5.4.2 循环和倍率性能分析第60-62页
        5.4.3 材料循环后的形貌和结构分析第62-63页
        5.4.4 电化学阻抗分析第63-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6.1 总结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介第77-78页
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楼宇微电网用户用电优化调度研究
下一篇:农安县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的设计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