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幼儿发育特征及一般幼儿园设计综述 | 第15-37页 |
2.1 学龄前儿童生理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2.1.1 不同年龄段儿童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2.2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3 影响学前儿童成长的客观因素 | 第19-25页 |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19页 |
2.3.2 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19-21页 |
2.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1-25页 |
2.4 幼儿园物质环境对幼儿认知交往的影响 | 第25-31页 |
2.4.1 空间设计 | 第25-29页 |
2.4.2 设施设计 | 第29-31页 |
2.5 幼儿园环境设计特点 | 第31-33页 |
2.5.1 益智性设计 | 第31-32页 |
2.5.2 趣味性设计 | 第32页 |
2.5.3 保护性设计 | 第32-33页 |
2.6 幼儿园环境设计原则 | 第33-37页 |
2.6.1 统一性设计 | 第33页 |
2.6.2 游戏性设计 | 第33-34页 |
2.6.3 主体性设计 | 第34页 |
2.6.4 安全性设计 | 第34-35页 |
2.6.5 生态性设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幼儿园设计分析 | 第37-49页 |
3.1 “世界上最好的幼儿园”——日本富士幼儿园 | 第37-41页 |
3.1.1 建筑设计 | 第37-38页 |
3.1.2 室内设计 | 第38-39页 |
3.1.3 景观设计 | 第39-40页 |
3.1.4 总结 | 第40-41页 |
3.2 印度班加罗尔Ekya早教中心 | 第41-43页 |
3.2.1 建筑景观设计 | 第41-43页 |
3.2.2 总结 | 第43页 |
3.3 天津塘沽一幼远洋城园区(LOOP国际幼儿园) | 第43-49页 |
3.3.1 建筑设计 | 第44页 |
3.3.2 室内设计 | 第44-46页 |
3.3.3 景观设计 | 第46-48页 |
3.3.4 总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实践 | 第49-65页 |
4.1 幼儿园环境地理研究 | 第49-51页 |
4.1.1 羊口镇特色 | 第49页 |
4.1.2 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在羊口新区幼儿园设计中的缺位 | 第49-51页 |
4.2 羊口新区幼儿园景观现状分析 | 第51-53页 |
4.3 海洋特色为设计背景 | 第53页 |
4.4 设计语言 | 第53-57页 |
4.4.1 阶梯式高差设计 | 第53-56页 |
4.4.2 圆形设计 | 第56-57页 |
4.5 设计理念 | 第57页 |
4.6 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结合对幼儿认知交往的影响 | 第57-61页 |
4.6.1 光元素的应用 | 第57-60页 |
4.6.2 风元素的应用 | 第60-61页 |
4.7 复合型取代单一型 | 第61-65页 |
4.7.1 复合型植物的应用 | 第61-62页 |
4.7.2 活动空间的复合性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原则和方法初探 | 第65-71页 |
5.1 设计原则 | 第65-68页 |
5.1.1 适度性原则 | 第65页 |
5.1.2 丰富多样性原则 | 第65-66页 |
5.1.3 交互性原则 | 第66-67页 |
5.1.4 体验式原则 | 第67页 |
5.1.5 适度危险性原则 | 第67-68页 |
5.2 设计方法 | 第68-71页 |
5.2.1 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划分与互相渗透 | 第68页 |
5.2.2 通透性边界设计 | 第68-69页 |
5.2.3 设施小品增添趣味与创新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