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约束拉杆薄壁钢管/竹胶板组合柱轴压蠕变性能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竹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1 传统原竹建筑 | 第10-11页 |
1.2.2 现代原竹建筑 | 第11-12页 |
1.3 竹质复合材料结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竹质复合材料 | 第12页 |
1.3.2 竹质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3 竹质复合材料组合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竹木蠕变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4.1 蠕变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1.4.2 木材蠕变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3 竹材蠕变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轴压蠕变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1-27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试验材料参数 | 第21-23页 |
2.2.1 竹胶合板 | 第21-22页 |
2.2.2 冷弯方形薄壁型钢管和约束拉杆 | 第22页 |
2.2.3 环氧树脂胶 | 第22-23页 |
2.3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23-26页 |
2.3.1 概述 | 第23页 |
2.3.2 试件设计 | 第23-24页 |
2.3.3 试件制作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轴压蠕变试验 | 第27-35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蠕变试验方案设计 | 第27-31页 |
3.2.1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7-28页 |
3.2.2 试验装置组装 | 第28页 |
3.2.3 试验装置保载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3.2.4 测量方案 | 第29页 |
3.2.5 试验主要测量仪器 | 第29-30页 |
3.2.6 加载方案 | 第30-31页 |
3.3 蠕变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3.3.1 试验现象 | 第31页 |
3.3.2 温度和湿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3.3.3 蠕变应变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蠕变后轴压破坏试验 | 第35-45页 |
4.1 概述 | 第35页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4.2.1 试验装置 | 第35-36页 |
4.2.2 加载方式 | 第36页 |
4.2.3 试验数据采集 | 第36页 |
4.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6-39页 |
4.3.1 柱端竹胶板翻折破坏 | 第36-37页 |
4.3.2 柱身局部竹胶板材料翘曲破坏 | 第37-38页 |
4.3.3 柱整体屈曲破坏 | 第38-39页 |
4.4 蠕变后轴压破坏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4.4.1 轴压荷载与轴向变形 | 第39-40页 |
4.4.2 轴压荷载与柱中部侧向变形 | 第40-41页 |
4.5 蠕变前后轴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4.5.1 屈服荷载前的变形对比分析 | 第41页 |
4.5.2 极限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4.5.3 轴向及侧向变形能力对比分析 | 第43页 |
4.5.4 延性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轴压蠕变预测模型及验证 | 第45-63页 |
5.1 概述 | 第45页 |
5.2 经验方程模型 | 第45-47页 |
5.2.1 幂函数型 | 第45-46页 |
5.2.2 指数函数型 | 第46页 |
5.2.3 对数函数型 | 第46-47页 |
5.3 力学模型方程 | 第47-56页 |
5.3.1 基本力学元件 | 第47-49页 |
5.3.2 Maxwell模型 | 第49-51页 |
5.3.3 Kelvin模型 | 第51-53页 |
5.3.4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 第53-54页 |
5.3.5 Burgers模型 | 第54-56页 |
5.4 轴压蠕变力学性能模型模拟 | 第56-58页 |
5.4.1 SPSS软件概述 | 第56页 |
5.4.2 非线性回归分析步骤 | 第56-57页 |
5.4.3 轴压蠕变力学性能模型拟合 | 第57-58页 |
5.5 轴压蠕变力学模型验证 | 第58-62页 |
5.5.1 轴压蠕变试验值与预测值对比 | 第58-60页 |
5.5.2 轴压蠕变力学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60-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