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结肠溶胶囊治疗肛窦炎的临床观察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11-17页 | 
| 1.1 西医学对肛窦炎的认识 | 第11-12页 | 
| 1.1.1 西医病因 | 第11-12页 | 
| 1.2 中医学对肛窦炎的认识 | 第12页 | 
| 1.2.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2页 | 
| 1.3 临床表现 | 第12-13页 | 
| 1.3.1 肛门坠胀 | 第12-13页 | 
| 1.3.2 排便不尽感 | 第13页 | 
| 1.3.3 里急后重或里急便频 | 第13页 | 
| 1.3.4 其它 | 第13页 | 
| 1.4 体征 | 第13-14页 | 
| 1.5 肛窦炎分型 | 第14页 | 
| 1.5.1 西医分型 | 第14页 | 
| 1.5.2 中医辩证分型 | 第14页 | 
| 1.6 肛窦炎的治疗方法 | 第14-17页 | 
| 1.6.1 中医治疗 | 第14-15页 | 
| 1.6.2 西医治疗 | 第15-16页 | 
| 1.6.3 物理疗法 | 第16页 | 
| 1.6.4 综合疗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7-25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2.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 2.1.2 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2.1.3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2.1.4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2.1.5 病例退出标准(即病例脱落标准) | 第18页 | 
| 2.1.6 观察指标 | 第18页 | 
| 2.1.7 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 2.1.8 方法 | 第19-20页 | 
| 2.1.9 基线可比性 | 第20-21页 | 
| 2.2 结果 | 第21-25页 | 
| 2.2.1 两组总体治疗效果 | 第21页 | 
| 2.2.2 两组肛门坠胀治疗效果对比 | 第21-22页 | 
| 2.2.3 两组排便不尽感治疗效果对比 | 第22-23页 | 
| 2.2.4 两组肛窦压痛治疗效果对比 | 第23页 | 
| 2.2.5 两组肛乳头水肿或红肿治疗效果对比 | 第23页 | 
| 2.2.6 两组随访结果对比 | 第23-24页 | 
| 2.2.7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 | 第24-25页 | 
| 第3章 讨论 | 第25-28页 | 
| 3.1 肛窦炎与慢性直肠炎 | 第25页 | 
| 3.2 药物分析 | 第25-27页 | 
| 3.3 问题与展望 | 第27-28页 | 
| 结语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 附录 | 第32-3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附件 | 第36页 |